收藏文章 

2017-08-14

收生寒冬 院校早作準備

  政府今年向符合資格修讀自資學位課程及銜接學位課程的學生,提供每年3萬元資助。這做法當然能讓部分應屆中學畢業生受惠,但以後如何?政府及高等教育界應趁此時機及早綢繆。

 

  今年因有政府教育新資源3萬元及時雨的效應,計劃涵蓋的15間院校,共304個學位課程及銜接課程的報讀人數都增加了,個別課程更較去年升逾50%,預計最多有4,000學生受惠。看似需求強勁,但若以過去中、小學縮班、「殺校」的慘痛經驗看,高等教育院校收生並不會例外,好應居安思危。

 

  根據本地人口結構,由於沙士的影響,中、小學適齡學童人數分別在2016及2010年跌至谷底;同樣,預期到2022年,升讀高等院校的中學生也將較少。有教育界人士推斷,屆時考獲大學入學資格的學生約有1.8萬人,而資助學位則有1.6萬個,成功升讀資助學位課程的學生高達89%,餘下僅2,000人去讀現時逾300個課程,平均每個課程便少於7人報讀,那是個甚麼景象?像食肆怕沒有顧客而要送叉燒飯、一蚊雞作招徠?今時部分自資院校為要吸引學生報讀,已要用到獎學金做誘因,以後至2022年及其後幾年的收生寒冬,院校又如何捱得過這約10年的困難時期?

 

  因此,高等教育院校,尤其是開辦自資學位課程及副學位課程的院校,須考慮課程的長遠需求,重新為相關課程找到定位,這自然與課程內容——學生可學到甚麼大有關係。至於政府的眼界就要放得更遠,政策不可只為學生減壓而派學位。即使高等教育界快將步入收生寒冬,也要財政扶持辦得好的院校熬過去,一些效益較低的院校就應被淘汰。優存劣汰,十分合理,關鍵只在於政府及學生怎樣選擇和取捨。

 

  有人認為自資學位課程符合學術評審,便代表了這些課程有存在價值。這可能都被一個「學位夢」誤導了。一個學位固然是學生、家長,甚至社會追求的,但若個別學位課程只為個別學生的興趣,甚至因「要求一個學位」這需求而開辦,又與社會需求有距離的話,院校就應慎重考慮。資助大學的課程普遍傾向以學術為主,若自資或銜接學位課程以學術(例如考古學)為主,其存在價值便未必會太高。今年雖有3萬元資助,明年、後年仍繼續有?直至2022年,那餘下的2,000學生仍會有3萬元?其實,即使是資助院校,同樣須考慮市場的供求及運作方式,除非已晉身世界級學術研究機構,否則便不會得到財務支持,繼續進行尖端的學術研究工作。

 

轉載自: 晴報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教育 #自資課程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