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11-02

歷史教學怎樣才可以提升人文素養?

  最近香港特區政府剛公布的初中中史科課程的第二諮詢稿,頗引起爭議,不少立法會議員對一些敏感政治事件沒有列入課程大綱有所關注,但正如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所強調,當局持開放態度,現時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他又解釋,綜觀五千年中國歷史,即使有些歷史事件沒有列入課綱,教師仍有自主選取他們認為重要的史事教授。

 

  事實上,敏感的政治事件,即使課程大綱沒有列入,學生也可通過不同渠道,例如報章、雜誌、網頁或網台接觸得到,當局很難「避重就輕」。畢竟歷史教學,不是政治教育,更非政治宣傳。歷史教學的重點,不是課程大綱或教材。教材是死的,教學才是活的。

 

  歷史教學怎麼教?在中國教育史上,講授歷史有很古老的傳統,孔子作《春秋》,目的之一,就是用歷史教育他的弟子,借此宣揚他所要求的做人規範。歷史的「史」,是指史料和史實,即研究歷史的資料和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而在教學過程,教師有必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歷史教學,習慣上是按照原因(包括背景、條件等)、過程(包括時間、人物、地點、性質等)、結果(包括意義、影響、啟示等),加上教師客觀持平,便是功德圓滿。但這其實是不足夠的。 

 

  歷史教學,特別是中學生的歷史教學,需要更加花費深思。因為中學生在心智和生理等各方面的發展尚未成熟,他們的人文素養還在形成時期,審美心理結構也不太穩定,因而教學上更要注重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對同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看法,他們的認識或會產生迥然不同的觀念和反應,因此在教學過程已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歷史思維的訓練,以及人文素養的積澱,藉著歷史長河豐富多彩的人物和事件,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思考力、創造力,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歷史教師,不僅需要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豐富多彩的歷史內容,更要和學生互動,引導學生自由思考,採用討論、專題探究等靈活的教學形式,營造寬鬆的課堂氣氛,令歷史教學變得藝術化。另外,教師還需通識博學,對歷史事件,輔以其他知識引證,令學生聽來趣味盎然。筆者憶起以前修讀錢穆先生的《中國通史》,錢先生談到匈奴人為何常在冬季來侵犯?原來與氣候和地理因素有關。錢先生說:「長城太長,防守不易。冬季時,長城南面的中原地區,糧食收割了、酒釀好了、布織好了、牲畜肥了;北方的匈奴甚麼也沒有,草枯了、水冰了、漫天風雨、冰天雪地,人窮餓而精力充沛。匈奴來南方是騎馬而來,所謂『秋高馬肥』,馬怕熱濕而低氣壓。騎馬作戰用弓射箭,以角製膠成弓,卻怕濕氣,在乾燥西北風中最適用。」

 

  又如錢先生講述明太祖朱元璋採用廷杖刑罰,便讓學生想像到受廷杖的痛楚。他引用《魏叔子集》的記述:「大臣受廷杖時,眾官朱衣陪列,用木棒大力杖擊犯人露出之屁股,頭面朝地,而滿口土塵,受杖者多死,即使不死,亦敗肉數十磅,醫治也需數月之久。」聽者無不咋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更多論盡中港台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政府 #初中中史科課程 #歷史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