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03-14Text: 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魏向東教授

未來人才培養 「非認知能力」不可忽視

  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一個人成功與否,非認知能力起著關鍵作用。非認知能力是一個相對應與認知能力的概念,如果說,認知能力是指一個人在學習和理解一些複雜問題方面的能力,包括書寫、閱讀和算術方面的能力,非認知能力則是指和理智、情感和行為有關的能力,例如:動力、毅力、自控力、社交能力等。簡單來說,人們也常把兩者概稱為智商和情商。

 

  心理學家早就注意到非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例如,去年在香港獲頒首屆「一丹獎」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德威克(Carol S.Dweck)很早就發現一個人是否具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相信人的智力是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的)和她/他是否成功有重大關係。她和她的合作者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搜集了智利所有公立學校十年級學生的數學和語文成績(樣本量超過了十六萬),同時,他們也測量了所有這些學生的成長心態,發現成長心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家庭背景對一個人學業成就的影響(圖1,Claro, Paunesku and Dweck, 2016)。

 

 

  以上圖中虛線和實線分別代表具有和不具有成長心態學生的成績,A部分顯示的是語文成績,B部分顯示的是數學成績,縱座標代表成績,橫坐標代表家庭收入分布,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來自於家庭收入為佔總收入僅20%的低收入家庭學生,只要具有成長心態,其數學和語文成績分別達到來自於家庭收入為最高的100%家庭和80%家庭的不具有成長心態的學生水平。因此,該項研究證明成長心態可以很大程度彌補來自家庭收入對學業的影響,這也就是我們古人所強調的人窮志不短的重要性。

 

  經濟學家對非認知能力重要性的研究,主要受2000年諾獎獲得者,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詹姆士•赫克曼(James Heckman,他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獲得者)研究的啟發,例如,他發現智商對一個人收入的影響遠遠不如勤奮、堅毅和自律等非認知能力的影響大。近年來的一些新的研究更加發現,勞工市場對非認知能力的需求和回報,相對應於認知能力,都在不斷上升中(見Deming 2017)。Deming文章中的數據更加顯示,在1980-2012年間,美國勞工市場對需要高度社會技能(非認知能力的一種)的工作上升了12%,相反,對只需要數學技能的工作反而下降了3%。很多跡象顯示,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社會對非認知能力的需求還會不斷上升。

 

  那麼,一個重要的問題產生了,非認知能力可塑嗎?Dweck和一大批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只要注意培養,非認知能力中的一大部分都是可塑的。而且,無論年齡多大,都有可塑空間。本人和學生近年來在內地中小學所做的一些實驗研究也證明了這點。但是,綜觀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視乎還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培養認知能力上,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這不得不引起教育當局的重視。

 

註:

1.Susana Claro, David Paunesku and Carol S. Dweck (2016). “Growth Mindset Tempers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PNAS, 113(31): 8664-8668. 

2.David Deming (2017).”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ocial Skills in the Labor Marke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6(4): 2063-2115.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更多嶺南人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教育 #人才 #非認知能力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