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Text: Yan Law
聖誕、跨年將至!如何避免「韓國梨泰院人踩人慘劇」重演?點為之臨界點?發現一細節即趕緊逃命!醫生教身陷人潮6招自保
南韓首爾梨泰院萬聖節慶祝活動引發的「人踩人」慘劇,據報至今已造成至少154人死亡、149人受傷,惟官方預計死傷人數仍會上升,慘劇陰霾難除。是次梨泰院慘劇,更令不少港人回憶起1993年蘭桂坊亦曾發生人踩人事故,同樣是因為節日慶祝活動而聚集大量人群,結果因推擠及有人跌倒引起踩踏意外,造成21死63傷!「如何能避免同類意外再次發生?」或許是每個人都想問的問題。尤其各國陸續解封,加上年尾將至,不難預計全球各地將「報復性」舉辦大型聖誕節和跨年慶祝活動,不論身處香港還是外地,如果大家有意出外歡慶佳節,必須、必須、必須思考兩個問題:如何判斷活動安全?當身處人多擁擠的環境,該如何自保?
(圖源:unsplash)
【韓國梨泰院人踩人慘劇反思】如何判斷活動安全?看人群密度!
德國學者Dirk Oberhagemann曾為德國消防安全協會製作一份調查報告,以人群密度來衡量群眾活動的安全度:
每平方公尺僅有2人:
人與人之間完全「脫鉤」,即指2人可以免於肢體接觸地自由活動,此時受傷機率近乎零。
每平方公尺有5人:
此為踩踏事故的臨界密度。雖然空間有限,但仍有足夠空間活動。
每平方公尺有6人或以上:
幾乎已沒有空間活動,如果此時只要有人被絆倒,將會引發骨牌效應,令附近的人相繼跌低。當每平方公尺達到7人以上時,這些「骨牌」甚至會隨機往外波動至少12米,令群眾受傷與死亡風險大大提高。
就算知道透過人群密度可以判斷活動安全,但問題是,外出參加慶祝活動時不可能有尺傍身,不可能即時準確地計算出人群密度。其實有一個好簡單的判斷方法:如果感覺兩邊肩膀或身體的好幾個地方都被碰觸,那麼人群密度可能就已達到每平方公尺6人或以上,這已是「趕緊逃命」的警號!
所以一旦觀察到/你的身體感覺告訴你情況不對,不妨先找路離開,往人潮稀少處走,亦可以嘗試往上方看,查看是否有高處或圍欄可以攀爬離開。
【韓國梨泰院人踩人慘劇反思】但如果已經難以脫身,又該如何自保?
前香港立法會議員(醫學界功能界別)、律敦治醫院內科副顧問醫生陳沛然在其社交專頁提出自救錦囊,包括「不要慌亂」、「避免摔倒」、「雙手握拳架在胸前」、「順流而行」、「側身移動嘗試移離人群」。一旦不幸跌倒在地,便應「側身蜷曲雙臂護頭」。
(截圖自陳沛然醫生Facebook專頁)
香港醫護學會執委潘偉剛曾就人踩人事故撰文指,若陷入人潮時:
1. 保持平衡及站立
切記停下來,但也不要硬擠;同時注意腳下情况,避免摔倒,也不要彎腰執拾物品。
2. 順著人潮移動
順著人群移動方向走,切勿逆潮迎上,以免浪費體力。
3. 雙手握拳架在胸前
雙手握拳架在胸前,可以保留一定空間來確保呼吸暢順,並保持穩定呼吸。如非必要,切勿大叫、起哄,亦不應製造緊張或恐慌的氣氛。
【韓國梨泰院人踩人慘劇反思】萬一跌倒在地,又可以怎樣自救?
潘偉剛指,踩踏會引起「擠壓症候群」(Crush Syndrome),即指四肢或軀幹肌肉豐富部位在遭受長時間擠壓,會出現肌肉壞死的情況,並釋放出肌紅蛋白等,即使傷者最終被救出,仍然有可能因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而在人踩人事故中,大多數死者因「擠壓性窒息」(Asphyxia)死亡,即胸腔被擠壓得沒有擴張空間,最後窒息至死,或是因胸膛肋骨骨骼被壓斷而直接外傷引致死亡。
所以潘偉剛提醒大家,萬一跌倒在地,記得要「側身蜷曲」、「雙膝並攏貼於胸前」、「十指交叉雙手扣頸」、「雙臂護頭」,切忌仰躺或俯卧在地上。但他直言,這個方法是有前提條件:沒有人踏在身體上。
所謂防範於未然,就算節日慶祝活動再怎樣令人興奮,都不要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追逐、打鬧,也不要為湊熱鬧而忽略個人安全!這才是減少意外發生的最有效方法!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