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2-12-01

中大研AI分析「眼底相」 測阿茲海默症84%準

  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1名罹患認知障礙症,其中逾半屬阿兹海默症。中大醫學院領導的國際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分析「眼底相」,便能偵測阿茲海默症,既方便又非入侵性,且偵測準確度達84%,有潛力協助進行阿茲海默症社區篩查,盡早為高危患者治療。

 

中大團隊相信系統有潛力協助進行阿茲海默症社區篩查,盡早為高危患者作預防治療。(曾耀輝攝)

 

  中大莫慶堯醫學教授、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莫仲棠解釋,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腦內往往過度積聚不正常蛋白,包括β-類澱粉狀蛋白及神經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逐漸死亡,令認知功能退化,但病情惡化速度以年計,不易察覺。風險因素包括年齡、血管健康、基因,以及其他生活因素如飲食習慣。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區穎芝稱,現時的阿茲海默症診斷方法如問症、認知評估等,非常依賴醫生的臨床經驗,以及患者的表達,可準確偵測澱粉狀蛋白的正電子腦掃描或腰椎穿刺,亦不普及和具入侵性。

 

1至2分鐘內知結果

 

  為解決臨床限制,中大醫學院由2018年起率領來自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的團隊進行研究,成功研發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系統,只需分析「眼底相」,即視網膜圖像,便能偵測阿茲海默症,既方便又不怕感染,且可避免醫生的斷症誤差。研究團隊利用近1.3萬張來自648名阿兹海默症患者和3,240名一般人的「眼底相」訓練人工智能,偵測準確度達84%,敏感度和特異性分別為93%和82%。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張艷蕾稱,市民滴眼藥水後,把頭移近拍攝儀器,每隻眼影兩張「眼底相」,再傳至人工智能系統,便可在1至2分鐘內獲取阿茲海默症風險報告;若風險高於55%,宜盡快求醫。

 

  中大何善衡眼科及視覺科學講座教授兼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解釋,視網膜一向被視為大腦的延伸,兩者在胚胎學、生物特徵和結構上非常相似,且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僅眼底血管和視覺神經是可直接觀察和分析,故「眼底相」有助偵測阿茲海默症。惟他坦言,暫時未知人工智能透過識別甚麼眼底特徵去判斷患病風險,會再作研究。

 

 

盼1年內可臨床應用

 

  72歲的陳太於2019年起變得焦慮、言語重複,甚至忘記練習逾10年的太極招式,求醫後發現患上輕度阿茲海默症。她說,拍攝「眼底相」過程中沒有不適,比進行其他要換衫的檢查方便。

 

  團隊相信,新系統有潛力協助進行阿茲海默症社區篩查,盡早為高危患者作預防治療,又建議1個月內曾「斷片」3至4次、突然難保持衡常習慣如藥物管理者接受檢查,期望系統可在1年內正式在臨床上應用。

 

 

轉載自: 晴報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

更多健康解「迷」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健康小tips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