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
2017-05-25

陶冬:去槓桿「溫水煮蛙」,總有一天會令「青蛙」不舒服

  中國金融去槓桿尚未進入「戲肉」,但利率跳升、表外收縮、股市疲軟……加之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最新將中國長期本幣和外幣發行人評級從Aa3下調至A1,已讓人倍感信用周期轉勢的寒意。瑞信私人銀行高級顧問陶冬接受《經濟通通訊社》專訪時表示,鑒於今年「十九大」維穩大過天,此輪「溫水煮蛙」的過程,目前「水」只是預熱性質而非升溫,換句話說即是「青蛙不會今天就死掉」。但隨著過程慢慢展開,總有一天「水溫」會令「青蛙」感到不舒服。

 

 

13字顛覆過去十幾年政策邏輯

 

  他解釋,今次去槓桿、去風險大幕開啟,緣自習近平去年11月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短短13個字顛覆了過去兩屆政府十幾年的政策邏輯--房地產是中國的增長引擎,金融是撬動中國GDP的槓桿。也就是這句話,令中國貨幣政策開始悄然改變。

 

  陶冬直指,中國這幾年所謂的經濟增長都是由增槓桿、增風險驅動。「前段時間增槓桿,基本是增在地方政府,其頂峰就是理財產品瘋狂;接下來政府乾坤大挪移,推出地方債置換,通過各種金融機構將老百姓手中的錢用來買了債券;到這個玩不下去的時候,房價又漲。」

 

  如此維持增長的代價,無可避免地將中國經濟強的那環--民眾手中的儲蓄,和中國經濟弱的那環--地方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開發商,緊緊連到了一起。「當弱的那環有朝一日出事時,波及可能比我們過去經歷的周期都大。」

 

把經濟強的那環和弱的那環分開

 

  他續稱,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規模高達16萬億人民幣,甚至超過全球經濟體量一哥美國的14萬億,反映中國槓桿已經高到隨時可能爆發系統性風險的程度,是眼前的心腹大患。為此,中國需要找到一個出路,將槓桿降下來、把強的那環和弱的那環分開,這就是去風險。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金融」二字72次、提及「風險」28次,陶冬感嘆,「在中國共產黨的文件中從來沒有見過」,顯示當局已將去風險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了應對此心腹大患,他直認某種程度上可能需要無視一些「小病」,因去風險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逼切性,遠大於GDP的問題。

 

  在去槓桿、去風險過程中,中國考慮的應是怎樣避免「硬著陸」,而不是不知如何應對經濟的連鎖反應而不去槓桿。

    

文:俞瑾 攝:Dennis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專訪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