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6/2017 10:30

【回歸廿年】「海歸」劉利剛:中國故事,香港可向全球講得更好

  《經濟通通訊社記者俞瑾28日報道》一個偶然的機會,離開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教職而加入香港金管局,現時為花旗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的劉利剛在
沙士疫潮平息不久後來港,至今已近12年。期間,他目睹香港受惠內地「四萬億」和中資南下
潮的繁榮,亦看盡政策制定滯後下的貧富不均和中產困境。
  香港回歸之初,他尚身在位於華盛頓的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不諱言對香港
回歸後的前景非常悲觀。原因是97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內地經濟本身面臨重重問題,包括國
有銀行巨量呆壞帳、外匯儲備相當有限等,未知是否有額外之力支持香港經濟和金融穩定。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倒閉,悲觀氣氛似乎一瞬間回到1997時。然而,中國此時迅
速祭出大幅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四萬億」巨額財政刺激政策,「對香港的信心開始回來。」
  12年間,金融圈內聽到普通話的機會愈來愈多,而街頭上願意講普通話待客的的士司機卻
似乎愈來愈少。劉利剛提及新加坡70年代的「華語運動」,直指普通話是基本技能應成為社會
共識,抗拒現實,將來就會有很多問題。

*具比鄰內地優勢,可對接債市、匯市*

  當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風生水起,深圳的創業板市值超越香港創業板十倍,微信支付大
張旗鼓進駐香港……香港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否正岌岌可危?
  對此,劉利剛認為,香港仍有很多發展機會。具體而言,一是金融市場可以更加均衡及多元
化。他提及,現時新加坡已成為全球商品交易中心、全球外匯交易及相關衍生品交易中心,當地
債券市場規模亦大過香港。相比而言,香港金融市場相對單一,仍是以銀行業、股票市場為主,
債券市場、衍生產品、大宗商品交易等發展滯後。
  他認為,香港具備比鄰內地的地理優勢,亦可對接內地較成熟的債券市場、外匯交易市場,
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香港有很大增長空間。

*發展VC、PE中心及國際評級公司*

  二是就金融行業本身而言,香港可以利用比較優勢令自己成為「中國的矽谷」,及具全球規
模的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中心。「如果能和深圳取長補短,那麼現在深圳
已發展的VC、PE,將來可能往香港聚集。」
  三是香港的金融信息服務頗具潛力。例如現時全球三大評級公司總部都設在紐約,亞太區總
部則是在新加坡。「對香港這個經濟體來說,今後是不是有自己的國際評級公司?這樣會令內地
也好、香港也好在國際市場上更有話語權。」
  他感慨,自己作為經濟學家有很大的感受,在中國內地並非特別大的風險,在西方卻會變得
非常巨大化,西方的投資人覺得中國可能會出現硬著陸、金融危機或銀行危機,為甚麼有那麼大
的反差?就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香港沒有把中國的故事向全球講得更好、更恰當實際。」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觀落陰:什麼是觀落陰?人人都可參加地府自由行?遊地獄到底係點?

帶你探索全新主頁!輕鬆探索精選資訊!

全新etnet健康網購 賞維他命D3 (價值$108) 齊齊提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