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21

在百年一遇的「文化大蕭條」時期,我們還可以做甚麼去支持?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伍常

    伍常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客席講師,曾任職於佳士得美術學院及邦瀚斯拍賣行,在本地藝術界有多年工作經驗。熱愛中國水墨、詩詞、普洱茶、紅樓夢,一直致力在各大媒體平台傳播東方文化美學。

    藝術人的修藏物

    逢周一更新

  回顧2020年,《紐約時報》用了一個字來形容:“A Great Cultural Depression”。

 

  全球疫情肆虐,令到不少藝術文化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對停工甚至失業的問題。

 

  業界所擔憂的,已不只是表面的losing jobs問題,而是長遠的losing careers的問題。

 

  還記得「男神」黃子華口中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嗎:「你以前失業係俾老闆炒,你而家失業係你老闆俾人炒。點解老闆都俾人炒?因為你嗰行俾人炒咗。」

 

  失去了career,意味著一整代藝術文化工作者將會「一去不返」。就算經濟在今年開始逐步復甦,藝文界往往是最遲「back to normal」 開show的一群;而由於他們的工作大多需要長時間的籌備、練習、綵排,要他們久疏戰陣後一下子復工(先容我非常天真地假設他們到時真的有工可復⋯⋯)然後馬上重拾狀態,絕對是不切實際的(上周《2020年度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不少被視為「唱得之人」的得獎歌手們皆表現失準,便是最佳明證)。

 

  由此可見,「結構性失業」對於藝術文化界的發展(無論是「作品質素」還是「人才培訓和傳承」方面)必然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在這個literally百年一遇的「文化大蕭條」時期,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去支持業界呢?

 

  首先,香港有那麼多優秀的本地藝術家,我們是否可以多加關注他們的展覽和作品?例如,在中環的Grotto Fine Art、Karin Weber Gallery、Galerie Ora-Ora,黃竹坑的de Sarthe Gallery、Gallery Exit、Blindspot Gallery等等⋯⋯都是發掘香港新一代藝術家作品的好去處。閒時多去這些畫廊參觀打卡,就算唔課金買畫,當作俾面show face,大家互相鼓勵支持一下也是好的。

 

  如果因為疫情關係未能親身前往參觀展覽,也可以嘗試關注本地藝街家的社交媒體專頁,了解他們的最新動態和作品。例如:石家豪、管偉邦、徐沛之、黃進曦、梁洛熙、張惠文、何博欣、麥影彤等都是相對活躍於社交媒體的本地當代藝術家,當中更不時有彩蛋出沒,有興趣在網上購藏藝術作品的朋友不妨多加留意。

 

  媒體方面,去年出版的藝術月刊《美紙》,以及《ARTOMITY 藝源》、《ArtAsiaPacific》、《a.m. post》等都是香港少見的當代藝術雜誌。在「紙媒沒落」的年代,還有投資者和文字工作者用心搞一本當代藝術雜誌真是買少見少了,值得大家每月買本支持。

 

  書店方面,位於中環的大業藝術書店、大館TASCHEN、尖沙咀香港藝術館的TheBookshop可說是香港為數不多專門售賣當代藝術書藉的書店。平日在網上尋找藝術資料,總覺得不夠書本來得深入和全面,網上的藝術作品照片更是參差錯落。如果你跟我一樣有這樣的concern,以上幾間書店應該可以滿足大家的要求了。

 

  在文化圈內經常聽到人說:「我真係好撚鍾意香港」,我真心希望他們並不是人云亦云或在空口講白話,而是真的會walk the talk,以實際行動去支持他們欣賞的創作者。After all,藝術家都要開飯的!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