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2016

《少年滋味》20餘歲是夢想的大限?難怪年青人不快樂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張山地

    張山地

    以為躲在黑盒子裏便能逃避現實的紛亂,卻按捺不住在步出光明後,把虛幻扣連生活,思考二三事,呼一口氣,繼續在狹縫中尋找生活的空間。

    深信緣分,不論遇上好片或爛片,也是發掘不同可能性的機會。

    偽文青看戲

    逢周二更新

  常言道:「一蟹不如一蟹」,是新一代的能力不及,還是我們從來沒有聆聽過新生代的聲音?

 

  張經緯新作《少年滋味》,在一個破世界紀錄的音樂會中,揀選9個年青人作為拍攝的對象,年齡由10歲至24歲,很老土地說,是聽聽少年的心底話。少年們難得地坦白,相信拍攝團隊在背後下了不少功夫,正正是這種互信的關係,才能讓觀眾看得清楚他們的想法。

 

  觀看《少》之前,難免想起年前的《爭氣》(《爭氣》奧斯卡的鏗鏘集),兩者雖以年青人為題,但當中想講的還是有分別,前者傾向講兩代人的矛盾,後者則關注邊緣青年的成長路。

 

年青人教的哲學課

  以音樂會作為開場,9個故事看似是獨立成篇(畢竟幾位被攝者「命運的交織點」只在於那一晚的音樂會),但編排上又隱約地看到當中的分類,既以年齡分類,亦以家庭背景分類,由小康之家到邊緣青年,不論看似是「人生勝利組」還是「普遍失敗者」,各自各有煩惱,和家長的思辯過程,並不是一句「怪獸家長大戰港孩」便能夠解決。片中呈現的煩惱是多元且複雜,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每每有關哲學,究竟人生為什麼要活著?如果是一個奴隸,又是不是有選擇和自由?

  種種問題沒有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答案。我們所受的教育,從來都是標準答案導向的,面對孩子們的煩惱,成年人大概只懂得用似是而非的答案去回應,例如因做義工而得到快樂的24歲青年,母親沒有理會,只顧希望他能到英國升學,或者搵份長遠而穩定的工作。

 

  成年人不理解孩子,同樣地,孩子也不理解父母的想法,例如希望追求音樂夢的孩子表示,其實自己從不明白父母要求她考醫生的原因。正正是彼此的不了解,又沒有人願意去踏出一步溝通,才會出現世代之爭,因為各自的期望不同(家長即使理解但亦會向社會妥協),年青人活得愁更愁。因為太清楚現在的教育制度如何摧毀一個人,看到那個惟一樂觀的小女孩時,其實害怕她將來也不能保留這純真。

 

真正令人懼怕的是?

 

  《少》真正震撼著我的是關於「人生大限」的話題。無論是年青人,還是家長們,都為人生設了一個期限,彷彿我們20幾歲是決定了我們整個人生的命運。

  年青人們會認為進大學之前,要玩就好好去玩,如果在20幾歲時不能實現「夢想」的話(意指職業的夢想),以後他(們)就沒有機會去接觸夢想,而需要向現實妥協著。同一時間,看得出年青人們其實不再相信夢想,因此,領袖生才會說自己唱埋今年,就沒有機會再唱,說著對前路的茫然,也忍不住哭了出來。究竟是年青人迫得自己太緊,還是現實的因素令我們不得不早早確立自己的人生路?畢竟十多歲的人,是個應該要去犯錯的年紀,而不是像香港的年青人般小心翼翼或者完全放棄自己。

 

  其中一位爸爸說,年輕人應該快樂,否則就沒有機會。成年人們也為我們設限,暗示著三十而立之後,大多是身不由己,肩負著的是責任。如果三十歲之後的人生沒有自由,沒有快樂,是不是代表我們正在行屍走肉?這個人生,其實又有什麼意義?是什麼的社會意識形態或制度,令到社會不論老少,也有這種大限的想法?

 

  如果套用這個思路的話,不難理解,為什麼家長希望年青人贏在起跑線,亦不難理解,為什麼會製造(尤其指在心理上)的普遍失敗者。

 

  偽文青推薦指數: ★★★★☆(你有仔細聆聽過年青人的故事嗎?)

 

電影預告片: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