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2016

香港裏外不是人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Ivan Lau

    Ivan Lau

    劉君孟(Ivan Lau),本地資深傳媒人兼形象造型師。被喻為本地新派人氣時裝專欄作家,文筆一針見血,愛以時裝業界之二三事來諷刺時弊。文章散見Yahoo、Roadshow、《Cosmopolitan》、《經濟日報》、《嘉人Marie Claire》和《ELLE》等等。

    More Than Fashion

    逢周一更新

  2017年快將來臨,而2016年,對很多奢侈品牌來說,應該是最黑暗的一年,尤其是香港零售市場,絕對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自從去年Coach要貼錢撤出中環旗艦店,骨牌效應如山洪爆發,退租潮一浪接一浪。低處未算低,繼Forever 21要撤走銅鑼灣,Ralph Lauren的銅鑼灣旗艦店亦要黯然結業,最新一則消息,是Prada在半島酒店經營了多年的店舖亦會劃上句號。誰會是下一個,不知道,但可以肯定是,黑暗將會繼續。

 

Ralph Lauren位於利園商場的旗艦店,於2014年才開幕,但奈何只做了兩年便結業。

 

  最近熱話,是美元強勢,人民幣貶值的消息。而港元跟美元掛鈎,所以變相港元亦強勢,有分析員更大膽指出,港元兌人民幣將會重返一兌一水平。這意味外地旅客將會因為匯率而減低來港消費意欲,尤其是內地旅行。早前香港旅發局公布今年首十個月的訪港旅客人數按年下跌5.7%,當中內地訪港旅客人數按年跌8.2%。只有非內地旅客數字有上升。看到這些數據,要靠自由行維生的本地奢侈品零售業,應該感到心寒,因為沒人知道人民幣還會貶值多少。本地奢侈品零售業可以如何自救?我不想潑冷水,因為我認為是沒得救。其實我在專欄已經說過無數次,香港從第一天開始依賴自由行,已注定踏上一條不歸路。香港產業單一化問題早已存在,只有政府仍自欺欺人,認為香港有多元化產業。現在的香港,好像甚麼都要靠旅遊業來推動,至於塘水滾塘魚的地產市場,只是一少撮人的大富翁遊戲,不值一提。全世界,只有發展中國家或落後國家才需要靠旅遊業支撐經濟,例如古巴和玻利維亞,但今日香港,就好像沒旅遊業支撐,甚麼都做不成。

 

港元強勢,會令旅客來港消費意欲大減,但進口商品售價亦會有下調空間,但減幾多,減唔減,主動權在於名店和品牌。

 

  香港另一問題,是內需,很多本地售貨員都會講這番話:「靠本地客,我們食西北風!」這句話刺中要害,香港就是內需不足,變成依賴旅客消費,而重災區,當然是奢侈品零售市場。老實說,香港不乏富人,豪宅林立,但點解名店靠本地客要食西北風?如果你身邊朋友的銀行戶口有3百萬,你不妨問他,會寧願拿錢去買樓抑或去買名牌衫,又或者選擇在本地買,抑或到歐洲買。一般連物業也沒有或需要供樓的打工仔,就更不用說。剩下來願意在名店消費的本地人,寥寥可數。再者,商舖租金問題,政治引發的社會怨氣令內需意欲大減,都是問題根源。奢侈品品牌只能被動?港元強勢,其實有利品牌調低本地貨品零售價,但問題是,他們願唔願意放下身段,減價空間又有幾多。相信大家都有去過所謂的名牌開倉或東涌的outlet,你可有覺得那些陳年舊貨是「跳樓價」?名店舉行的季度減價,你又可覺得貨品有正真減過價?當貨品標價愈來愈貴,名牌要賺到盡,不願賤賣,最後損失,其實只有品牌自己。

 

旅遊業是要推動,但不可能單一靠旅遊業來支撐經濟,如果沒自由行消費就變得百物蕭條,香港經濟體系本身就有問題。

 

  早前有朋友舉辦了二手名牌開倉,當中不乏全新名牌貨,例如有由原價2萬多減至5千元的Chloé蛇皮手袋,減至1千8百元的MCM鉚釘背包,都依然無人問津。由此可見,現今一般香港打工仔的購買能力有幾強,又或者他們有幾願意花錢在奢侈品身上。當香港冇內需,又冇外需,名店又要清高,零售業要救亡,點救?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etnet健康網購,送你【健骨維他命D3(1000IU)】乙樽(價值$108)► 立即行動!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Immerse yourself in Arts Month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