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7/02/2023

疫下配套少難診斷鼻咽癌!港大與國際學者達共識:影像掃描 + 血漿EB病毒DNA,資源短缺下斷症

  • 收藏文章

  鼻咽癌是本港常見癌症,惟其臨床管理的常規標準程序,需不少醫療配套,在疫症大流行或嚴重自然災害發生時,醫療資源未必能配合。港大醫學院與全球33名國際頂級專家合作,建立醫療資源緊絀下治療及診斷鼻咽癌共識,專家同意血漿EB病毒DNA(下稱EBV DNA)與影像掃描結合可作應急,惟不能取代臨床會診及內窺鏡檢查,也不應單獨利用血漿EBV DNA作治療。

 

港大醫學院團隊指,建議可進一步鼓勵國際間協調使用血漿EBV DNA,惠及中、低收入國家醫療機構。

 

  單計2020年每10萬名港人中,便有5.8宗鼻咽癌病例;在本港男女常見癌症中,亦分別排第8位和第17位。港大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指,鼻咽癌與EB病毒感染有密切關係,發病除因家族基因遺傳外,飲食因素,如常吃鹹魚亦有關係。過去要診斷鼻咽癌,抽取組織鑑證是最佳標準,臨床管理的常規標準程序亦包括影像掃描等,惟相關做法均涉及大量醫療資源和人手配套,在新冠大流行、及未來出現具破壞力的疫情或災難時,或會妨礙診斷及治療。

 

  港大臨床腫瘤學系與全球33名國際頂級專家合作,涉頭頸外科、耳鼻喉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及臨床腫瘤科等,共同研究在醫療資源及人手嚴重緊絀情況下,能否使用較簡易抽取的血漿EBV DNA取代常規鼻咽癌標準檢測。

 

港大與國際學者共識 缺資源下用

 

  結果所有專家一致反對在無影像掃描情況下,使用血漿EBV DNA及EB病毒抗體取代內窺鏡檢查和抽取腫瘤樣本為鼻咽癌分期。即使有影像掃描,73%人亦不同意以血漿EBV DNA取代內窺鏡抽取腫瘤。

 

  專家們認為,即使資源極度有限,單靠血漿EBV DNA不能完全取代內窺鏡檢查和腫瘤活檢,或作為診斷和治療鼻咽癌的唯一工具。但專家們得出國際共識,在資源非常有限的臨床環境中,將血漿EBV DNA與影像掃描相結合,是一種「可接受的替代方法」,但強調不能取代臨床會診及內窺鏡檢查,也不應將血漿EBV DNA單獨用作診斷及治療。

 

 

助促進腫瘤標記研究

 

  領導及負責設計調查的港大臨床腫瘤學系系主任兼臨床副教授李浩勳指,共識建議是國際間共同努力成果,在急遽環境改變或自然災害期間,可作為醫療資源嚴重缺乏情況下參考。他指,建議可進一步鼓勵國際間協調使用血漿EBV DNA,惠及中、低收入國家醫療機構,亦可促進日後研究為鼻咽癌及其他癌症設計更靈敏同準確的腫瘤標記。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2「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及「最佳表現衍生產品數據供應商」兩大獎項 ► 了解更多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Call Me Docto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