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9/05/2016

Facebook正在摧毀傳媒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Jimmy Leung

    Jimmy Leung

    私募基金負責人,擅長結合傳統經濟及互聯網、管理業務分別在倫敦、矽谷,香港。涉及房地產、互聯網及跨境電商等產業,與多國實業家、創業家、天使投資等擁有廣大的人脈。行事低調,口頭禪是最好你搵我唔到。

    改朝換代Digital

    本欄逢周一更新

   最近有一份號碼周刊創刊,班底是一班資深傳媒人,策略是先搞網上版及App,再搞紙媒,在全香港的媒體都有投放廣告,點知雷聲大雨點小,創刋號犯了彌天大錯,連客戶個Logo都印漏,幾個禮拜之後問行家,周刊回收率是多少?近八成。

 

  孫子兵法有云:「首戰必勝,然再而衰,三而竭」,個頭開得咁爛,如何玩落去呢?

 

  傳統媒體,面對社交媒體的入侵,尤其是Facebook(FB)的擴張策略,往往顯得茫然,許多老派傳媒會選擇兩條腿走路,保持紙媒及數碼營收的平衡,在社交媒體顯得相當謹慎,甚至後知後覺。一方面又要讀者付費、一方面又要網站流量成長,這好比走鋼線,難度甚高。

 

  Facebook已經是大家每日吸收新聞來源的主要平台,另一種玩法,就是徹底擁抱社交媒體。早前FB宣佈推出「Instant Articles」服務,目的是要跟出版商及媒體合作,將文章、照片、影音直接匯入FB,免去分享連結然後又要跳到該網站瀏覽咁麻煩。此功能去年已經在美國等地推出,Facebook這功能,簡單來說就是直接向傳媒宣戰,順我者生,如今台灣、香港亦已經開始引入,但識玩的人少之又少。

 

 

  去年被美國Fast Company雜誌評為最佳創新公司的Buzzfeed,就是全球最懂玩新媒體的玩家,Buzzfeed文章一出,二話不說,全部內容幾乎直接送到FacebookFB近年主推影片的時候,Buzzfeed在荷李活搭建了一個Studio,一個禮拜拍數十條影片,光是美食網站,粉絲專頁就會有近兩千萬人訂閱,每月近50億次點擊,半數是來自影片,七成內容不在主網站,而是掛在Facebook等外接平台。

 

 

  老牌媒體如金融時報、紐約時報,除了收費之外,他們一樣有影片、一樣有Podcast,也有其餘的報道,但主要都集中在收費的網站,影音內容及Facebook只是一種行銷手段;紐約時報更重新設計手機版App,以更加流暢,更多圖表及影音方式展現,也和其他媒體網站互相連結,增加接觸年輕讀者的機會。

 

  在使用Facebook App瀏覽Instant Articles時,如果該連結分享網站已經加入了Instant Articles服務的話,你就會在分享圖片右上角看到一個「閃電」圖案,按入去之後不是連去該網站,而是直接由Facebook App開載入內容給你看,這樣一來不用等待載入速度太長,甚至是不用去看該網站上的廣告。目前,平均載入每篇新聞需花8秒鐘,是Facebook上載入最慢的內容形式,可讓閱讀體驗比目前標準行動網頁文章快10倍。Facebook的運算方法有利於點擊率高的文章、可愛的影片或圖片,不利於嚴肅的長文字,越來越似電視的取代品。

 

 

 

  目前,全球已合作的媒體包括The New York TimesNational GeographicBuzzFeedNBCThe AtlanticThe GuardianBBC NewsSpiegel等,正快速在全球持續擴展。台灣比香港更快推出Instant Articles功能beta版,首批上線的台灣出版者為蘋果日報、中時電子報、壹周刊、東森新聞雲、聯合報系及Vogue Taiwan等。香港使用Instant Articles的出版商為明報、蘋果、東方及SCMP。相信往後將有越來越多的出版商加入,到時大家在手機上閱讀新聞時就更加快速。媒體及Marketer的玩法將會變天。

 

 

  對媒體而言,究竟是擁抱社交媒體為核心?還是維持一個多元化開放的網絡世界?其核心思維是媒體應該轉型為內容提供者,完全為互聯網平台服務或者保留有自主品牌,社交網站只是傳播通路之一?這通通都是新老傳媒人及Marketer要探究的課題。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職場新常態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