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6/01/2021

【年度體檢】身體檢查項目愈多愈好?邊啲項目一定要驗?醫生:盲目檢驗嘥錢嘥時間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Text: Yoko Cheung

癌症指標非作篩查之用

 

  體檢計劃價錢從數百元到上萬元,差異如此大除了因檢查項目數量有異,部分昂貴的計劃會加入「癌症指標」(Cancer markers),如化驗癌抗原CA125(卵巢癌)、癌胚抗原CEA指數(大腸癌)、前列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前列腺癌)等,聲稱能助病人及早發現腫瘤,預防癌症。癌症指標是指血液中的一些特殊物質如蛋白質、酵素、內分泌物等,它們或在患上某些癌症時而增加;然而黃醫生指這些癌症指標本身不是設計作篩查之用,而是醫生用以評估癌症病人的治療進度:「當患有癌症,經過治療後,若治療有效指標就會降低,無效就會繼續高企,但不表示癌症指標低就沒有患癌。」

 

  以前列腺癌為例,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是現有篩查前列腺癌的其中一種方法,然而用作篩查成效不高。衞生防護中心指約25%的前列腺癌患者未必有PSA增加的情況,而即使在PSA指標上升的男士中,四分三人沒有患有前列腺癌,指數上升可由前列腺癌以外的情況造成,PSA指標並非一個好的篩查工具。

 

  對於一些可經家族遺傳的癌症,如卵巢癌、乳癌等,相比起檢測「癌症指標」,黃醫生指病人若有家族病史,應先經醫生評估,在醫生建議下進行基因測試,才能更有效地在早期找出癌症。

 

相比起癌症指標,有家族病史人士應在諮詢醫生,經評估後進行基因測試,才能較有效發現早期癌症。

(iStock)

 

體檢結果或製假象;誤以為健康或過分憂慮

 

  據黃醫生講,進行非必要的檢查除了有機會浪費時間與金錢,測試結果亦容易有假陽性或假陰性,有機會誤導病人對自己健康狀況的理解。病人做體檢以為結果正常代表身體健康,但當對體檢項目一知半解,又或不清楚自己需要時,即使體檢報告顯示全部項目指數正常,但有需要做的測試卻沒有做,反而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誤以為自己健康而錯過部分病徵,延誤就醫。

 

  相反,經常做體檢都有問題。部分體檢項目對身體有害,如X光和電腦掃瞄會釋出輻射,如果非必要地經常進行這些測試,接觸過多輻射或會增加致癌風險。另外,「大包圍」地檢測很多項目,很容易找到一些身體異常之處,卻未必真正代表患病。病人有機會無故擔心、焦慮,甚或進行一些非必要的醫療行為,同樣損害健康。黃醫生曾聽過有患者進行身體檢查後遭告知心臟有問題,後來雖然證實只是一場虛驚,但他卻因過分憂慮,數個月內體重下降5公斤。

 

下頁睇如何擬定體檢計劃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吾港吾知

職場新常態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