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0/06/2020

【全球首創】科大研3D納米人造眼,助視網膜病變人士重見光明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眼睛的疾病有不少,而現代人長用手機、電腦,亦使眼睛的健康問題愈趨嚴峻,情況嚴重或恐失去視力。科大研究團隊最新研發出全球首款3D納米人造眼,指效果不僅較市場現有的義眼優勝,部分功能更突破人眼限制,預計10年內可投入使用,有助視網膜病變人士重見光明。

 

科大研究團隊由范智勇教授(右三)領導,顧磊磊博士(右二)協助開發。(科大提供)

 

  率領是次研發的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范智勇教授及顧磊磊博士表示,現時全球有近2億人患有眼疾,其中約200萬人患有視網膜病變。惟現時義眼仍停留於外置電線眼鏡模式配合平面感光器,影像像素低,造成用家不適之餘,效果亦差強人意。

 

效能超越人眼 盼10年後面世

 

  范表示,人眼的視神經置於感光細胞之前,接收到的訊號會先集中至一處再傳遞至大腦,而視神經集中處未有感光細胞,繼而造成視覺上的盲點;其團隊研發的的3D納米人造眼參考八爪魚的眼睛,以模仿視神經的液態金屬線置於模仿感光細胞的納米感光器之後,並將之獨立地直接連至大腦,解決盲點問題。團隊亦成功透過3D納米人造眼複製視覺訊號傳輸,將之投射在電腦上,證實技術可行。

 

  與此同時,3D納米人造眼的納米感光器能感測到人眼未能觀察到的波長,亦即紅外線,比人類視網膜具有更高解像度的潛力,甚至因對光敏感度強而可有人眼缺乏的夜視功能。范稱,團隊今次克服過去只能製造平面的技術困難,成功製成球形複製人眼結構,未來5年續改善技術,盼10年後投入市場。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吾港吾知

職場新常態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