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2/03/2018

港影業新方向 變身亞洲電影中心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常謂「香港電影已死」,去年港產片產量為53套,對比高峰期有很大落差。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總監高思雅表示,本港可以扮演連結多個亞洲電影市場的角色,但必須加強製作人這類幕後位置的培養。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總監高思雅認為,產量雖然下跌,但本港電影人有品牌與才能,有潛力發展成亞洲電影業的中心,推動並參與各地的電影拍攝工作。

 

  高思雅指出,香港電影在國際市場有品牌名聲,外國談到亞洲電影人時,第一時間仍會想起成龍、劉德華等港星,而非現時當紅的韓星,加上近年有多部社會意義強的電影如《一念無明》、《桃姐》等亦是佳作。他認為,有關香港普通人的故事仍有票房叫座力,並可吸引海外市場注意。

 

可擔任製作人 仿效倫敦

 

  自2000年代以來,多有呼籲香港電影業須北望神洲,高思雅對這方向有保留。他指出,香港電影人除了自己拍攝,亦可以善用香港所獨有的,對亞洲周圍地區的認識:包括內地、日韓及東南亞,加上本地在財務會計方面的行業根基,以製作人身份推動亞洲影業發展,「正如香港由70年代的製造業為主轉為服務業,電影業亦可有類似轉型。」

 

  具體而言,香港製作人可到處發掘區內有潛質劇本,再聯結區內資金與拍攝團隊。「有鑑賞劇本的能力,對製作人而言十分重要。」他提到,倫敦在歐美電影業亦有類似地位。「某意義上,倫敦可算是歐洲電影的中心。雖然英國電影文化不算最豐厚,但聚集一群有創意的人才,成功連接歐洲與荷里活。」他指出,英國電影人才、拍攝單位等,在全球電影扮演重要角色。

 

  香港距離這一步有多遠?高思雅認為,轉型不能一步登天,需時或20、30年,但應馬上就開始,「其實新加坡很想做這個角色,但香港這一刻仍有優勢。」他認為,最迫切需要的,是培養一群對世界文化有認識,既有電影財務及投資的視野,又有創意的新世代電影製作人。「其實如韓國等地方發展電影業,他們會送學生到荷里活做實習。」他指出,香港的藝術行政界亦有類似的人才培訓計劃,相信電影業亦能參考。

 

小眾電影 播映場地不足

 

  高思雅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多年,談到業界當下最大的問題,他立即提到:「香港電影獨立、小眾電影放映場地不足。」他認為,這類播放較另類電影的地方,可讓電影愛好者互相交流,從而培養下一代有視野的電影人,有助前述的轉型。「拍攝電影需要一群人面對面交流,單靠串流放映或網上交流,難以建立電影團隊所需的合作關係。」

 

  亞洲電影投資會現正舉行,今年為第16屆,有多個新參與的國家,包括柬埔寨、蒙古和俄羅斯的電影首次入圍。他希望連結亞洲各地的電影人與資金,拍出好戲。他特別提到,去年新設的Work-in-Progress Lab(WIP Lab),協助完成拍攝前期工作的電影人,為作品尋找後期製作資金,這個方法在香港較為新鮮,但外國行之有效。今年有10套入選電影,包括本地導演陳果的作品,將會選出5套於康城影展市場放映,高思雅希望這些計劃能增加亞洲電影與投資者的連結機會。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