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評論  |  
國金點評  |  
中國點評  |  
港股點評  |  
期貨/商品  |  
窩輪/牛熊證  |  
ETF  |  
外匯  |  
基金  |  
強積金  |  
地產  |  
圈中人語  |  
最愛專欄

加入最愛專欄

筆者現任恒生銀行首席市場策略員。

01/02/2016 15:10

《財經觀點-雷賢達》設想最意外的情況

  近日寒潮席捲北半球,連香港也受波及,氣溫降至零度左右,為59年來所未見。筆者所念並非自己應如何取暖,更多是擔憂基層長者如何應對溫度驟降,他們有些居住室內
,有些則風餐露宿。香港雖自翊為發達城市,但仍有約2000人流落街頭。
  我在投資方面一向謹慎,會採取預防舉措以防措手不及,並觀察可能發生意外的因素。投資者愈是自得意滿,愈可能遭遇意外狀況,特別是牛市已持續很久情況下。市場走得愈高,就愈容易受到挫折。
  過去數年間,大量資金湧入本港,港匯頻頻逼近強方兌換保證水平。去年隨著人民幣走弱,不少內地資金為短期避險而轉移香港,故而許多評論認為,本港利率仍將長期保持低位。
  但幾月前開始有人與我討論,港元是否還能與美元掛勾。我明白問題背後是資金對聯匯制有所懷疑,而任何猜疑均可能導致資金撤離香港,轉去更為安全避險地。若經濟狀況惡化且市場進一步下跌,資金流出將不會令人意外。
  我將始於去年的資金流入歸因為人民幣貶值,僅是指暫時情況,不是長期或投資看法。若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弱,資金外流將更加明顯,港元匯率將觸及聯匯制弱方,並伴隨股市下跌。
  國際投資者自2014年底便開始從新興市場撤走資金,動作持續至2015年,股市急跌之下,此狀況更為明顯。去年末,市場出現一兩個月反彈,似現喘氣之機,但僅是大跌後回調,而非可持續上漲。原因很簡單,即內地和本港經濟持續轉差,因此升浪難以維持。當市場面對盈利持續下滑時,任何上漲都不太可能持續,除非下降周期已近尾聲。
  去年中,市場掉頭向下時,已預示地產市場亦將下滑,而去年下半年的確發生,且不同以往小跌之後會反彈。

*本港樓價已令絕大數人無法負擔*

  我對香港地產市場擔憂、對本港市場極度謹慎,主要在於以下五個方面:
  一,本港樓價已令絕大數人無法負擔。即便部分可負擔樓價人士,比如居住2000平方呎的人士,基於其收入水平,若在去年買樓,也只有能力買到原本的一半面積,即1000平方呎單位。居住面積1000平方呎人士去年則只有能力買得起500平方呎的單位,依此類推。
  更令人擔心的是,在利率極低環境中,人們仍需面對還款能力問題。若利率上調1至2個百分點,整個平衡將被改變。倘若加息幅度大於預期、速度快於預期或時間早於預期,都對樓市產生更大衝擊。
  對於許多人堅信利率將保持低位,僅會隨美國腳步緩慢上升,我一直持懷疑態度。
  回看1996至1997年,我發現,如今的情況與當時相似,當我們想換樓時,卻發現只能負擔現時居住面積一半的新樓。之後利率節節攀升,而樓價則縮水逾一半,甚至超過六成。我當時未感驚訝,因預期到樓價終究會大跌至可負擔水平。事實上,早有預備的人士,在2000至2003年就可出手買樓,我記得,當時有許多選擇,只要有足夠儲蓄與勇氣,便可購得極好物業。
  2000至2003年間觸底後,各地段樓價開始不同程度回暖,在2007年達到中期高位,而後遇到全球金融危機,樓價一度下滑,但之後再度攀升,於2011年觸及高位,並在
2012年又一次小跌。經過短暫修正,2013年樓市繼續攀升,2014年前雖稍早休息,但此後一路漲至2015下半年,創下新高,去年底則終見跌勢。

*價格下滑5%至10%是一次買入機會*

  本港樓價經歷過如此多起伏波動,有時殺得市場措手不及,有時則是溫和修正。最可能的規律是,樓價升浪愈長、價格愈高或漲勢愈猛,則多少預示著,將出現供需主導的大幅回落。我不會相信政府會去救樓市,若有此力量,就不會出現以往股市、債市、樓市的大跌了。
  回首過去三四十年,我們目睹過樓價不停大幅波動,可以確定的是,未來還會不斷重複。買賣雙方在價格上達成一致,才可建立市場。若價格攀升多年後走跌,許多人會視之為買入時機。價格下滑5%至10%時,是一次買入機會;若進一步下跌5%至10%,則又有一次買入機會
。價格有時會反彈,未能把握真實情況的人士,或會認為下跌已經結束。
  若經濟和行業前景持續惡化,買家便鳴金收兵,賣家沒有議價能力,此時便是買方市場。價格會一路跌至買方可承受的水平,而通常一波更急跌浪還將接踵而至。更糟糕的是,若買家按揭購樓,樓宇跌成負資產物業,銀行收回抵押,會導致樓價進一步下挫,直到抵押品品被銀行清盤


*香港政府已在努力增加土地供應*

  二,1997/98前後樓價急升,以對應著當時的供應短缺。往屆政府曾暫停賣地,每年新增單位一度僅有8000至1萬個,此前則約為2萬,乃至逾3萬。暫停以及限制賣地導致樓價急升,直至本屆政府上任,開始強調供應短缺與樓價高企問題。
  樓價已成為社會不滿的主要來源,因對大多數人而言,樓價已遙不可及,不少人已放棄置業希望。近幾年,由於申請者激增,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學生們一畢業便加入排隊大軍,而長者和社會底層人士也仍在苦等,誰又知其中多少人還住在劏房、籠屋以及工廈中。若走入這些居住地,定會大感震撼,為何人們會被逼在如此惡劣環境中生活,並仍需支付高昂費用。
  我在開篇便提及,愈來愈多的人甚至在市郊也租不起小型單位,只能露宿街頭。相較踡縮於偏僻而破舊的大廈,在街頭忍受風吹雨淋似是更優選擇,起碼可以伸展肢體。若每月花費
2000至3000元,卻只能住在籠屋等空間,乾脆不住是符合邏輯的選擇,因租金會消耗大部分援助金,談何管理日用品及醫藥支出。
  香港政府已在努力增加土地供應,轉換土地用途、提升建造比率以最大化土地利用等等。政府還出手阻止投機活動,讓住宅投資為本地需求讓路。若港府沒有動作或行事遲緩,不鉗制投資及非本地需求,相信樓價還會較當前水平再大幅上升,最終引發泡沫大爆破。若市場遭到突然打擊,下跌幅度恐難以置信。

*逆按揭有違中華文化與價值*

  港府在住房政策上仍有許多空間,需竭盡全力評估建設用地和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增加開發新界並開墾荒地。
  新加坡每十年都會墾荒和推出新土地,故建築用地供應長期充足。該國居民公共住房亦受到保障,居民須拿出兩成收入用作中央公積金(CPF),其僱主亦須繳納相同數額,公積金可為建屋發展局(HDB)所建公寓提供資金,公共住宅環境舒適,絕非香港這般窄小。
  新加坡居民被要求為未來儲蓄,而非在當下消費,藉此保障退休後生活。而本港恰背道而馳
,鼓勵消費而非為未來投資,導致愈來愈多人年長後只能靠綜援金過活。僱主基於自身利益考慮
,僅願提供員工薪水之5%,與員工合共拿出一成薪水用作強積金,數額上限僅為3000港幣
。而在新加坡,僱主和員工最多儲下員工四成收入,金額最高為4000坡元。
  中國有句俗語,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會天上掉餡餅。若我們能消除所有阻力,提供更多可用土地來建造公共及私人房屋,許多社會不滿將可解決,即便不是絕大多數,亦是很大部分。
  住屋問題是人生大事,擁有物業可以令人有安全感,亦是一個奮鬥目標。我不喜歡逆按揭,因有違中華文化與價值。為人父母者,大都會將珍貴資產傳給子女,這便是為何少有人使用逆按揭。政府應認識到住屋對港人乃至華人的重要性。

*聯匯制度之下,資產價格受壓*

  三,供求改變。一如經濟法則,價格升高時,供應會增加。若樓價愈來愈多高,沒有一個政府還能坐視不理。
  過去數年的新建樓宇,因為需求旺盛與供應不足,價格節節攀升,直至超出普通人負擔水平
。需求得不到滿足,若價格依舊上升,則需求將開始萎縮。地產商為賣出房屋,便縮減單位面積
,以令消費者可以承擔,如此景象,過去每一周期末尾都能看到。因此以往400平方呎單位變成現在的300呎、200呎。若出現這一局面,則周期已瀕臨結束,剩餘僅是時間問題。
  四、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最可能是意外狀況,而意外往往發生在大家淡忘或不注意的方面。意外到來通常有如一次驚嚇、一個外圍事件,人們完全始料未及。在過去一個月,大家或許可體悟到這種感覺。
  在1983/84,1989,1997/98,以及2000年,我們曾看到市場蓬勃向上,而隨後一至兩年便轉而走低。若史可為鑒,我將十分謹慎,並再三琢磨周期結束前的通常狀況。我看到,所有指標皆在逐步降至合適位置,而當所有指標歸位,已為時太遲且無法逆轉。若出現如此局面,請不要責怪政府。
  五、在聯繫匯率下,香港要恢復競爭力,資產價格必定會受壓下跌。
  政府並沒有叫人們買樓,每個人握有最後的決定權。在決定買樓前,應考慮好自己是否能經受住下行壓力,比如突然加息,或是丟掉工作而失去收入。以抵押貸款支付九成或更高比例人士
,更應三思而後行。或許現在已太遲。
  我希望自己設想的意外是錯的,但不會為此作出賭注,置業者最終還需自己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註1:本文為個人觀點。
註2:本文由雷賢達先生用英文撰寫,《經濟通通訊社》記者王嘉寧整理。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如何搞好家庭關係?關係破裂幾時要放手?修補關係切忌讓XX充昏頭腦!► 即睇

專家陣容
顯示更多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觀落陰:什麼是觀落陰?人人都可參加地府自由行?遊地獄到底係點?

帶你探索全新主頁!輕鬆探索精選資訊!

全新etnet健康網購 賞維他命D3 (價值$108) 齊齊提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