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評論  |  
國金點評  |  
中國點評  |  
港股點評  |  
期貨/商品  |  
窩輪/牛熊證  |  
ETF  |  
外匯  |  
基金  |  
強積金  |  
地產  |  
圈中人語  |  
最愛專欄

加入最愛專欄

羅國森為資深投資編輯及投資專欄作家,擅長分析及品評中資股,曾擔任《香港經濟日報》旗下《投資理財周刊》執行編輯。2006年10月出版第一本財經專書《讓你富起來》,2009年5月出版另一本財經書《逆市淘金》。

羅取得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CFP)。

11/05/2018 10:26

《品中資-羅國森》小米是中國版蘋果?

  上周的品評提到,港交所(00388)巧妙地「安排」小米成為首家「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實在是很好的宣傳策略,因為小米的知名度頗高,產品又走大眾化路線,加上發展成熟,規模龐大,而且;去年實際上已經賺錢(去年蝕錢是因為優先股的公允值損失)。
  簡單來說,小米是一個很好的典範,一方面作為後來者的借鏡;另方面,就是投資者的投資風險也不大,只要上市後表現不太差,大家對日後上市的「同股不同權」公司,就會繼續追捧,創造一個完美的循環。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小米不是以「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運作,可能一早已經上市了。
  無論如何,大家現在要做的,就是做好功課,迎接這隻「同股不同權」的獨角獸上市。
  上次提到,小米是以生產手機起家的,她的發展歷程,隱隱然有著美國蘋果公司的影子。但如果小米單單只是賣手機,她不可能享受這麼高的估值,也沒有任何「想像」空間了!
  即使小米走中低檔路線,主力發展新興市場,跟蘋果走高檔路線不同,但生產手機的毛利始終不高;主席雷軍更揚言,他們生產的手機,淨利潤率會維持5%左右,超過的都會回饋消費者
。即是說,生產手機只會帶來龐大的營業額,而不是龐大的利潤。
  因此,小米將自己重新定位,打造成硬件+互聯網服務+新零售的商業模式,公司稱之為「鐵人三項」。小米自己形容,它們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還有想像空間?*
 
  無他,如果不是互聯網公司,投資者是不可能給予幾十倍溢價去買它的。市場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只要是互聯網公司,就可以有高增長,正正是這個高增長的信念,才可以支撐一個高的估值。
  現階段,小米有七成利潤是來自手機銷售,其餘兩成是其他生活消費品銷售,而只有一成是來自互聯網服務的收入。小米透過自營的操作系統MIUI,提供娛樂、金融服務、效能工具等線上服務,並擁有約1﹒9億的活躍用戶。這方面的收入,毛利率高達六成,與手機生產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問題是,再憑這個營運模式,小米能否複制另一個蘋果,或成為中國版的蘋果呢?我認為,小米或許有機會陸續搶佔市場,這方面的業務或許會有較高增長,但要成為中國版的蘋果,可能會很困難。
  理由很簡單,因為互聯網的世界,已經發展多年,市場上已有很多競爭對手,現階段不再是蘋果公司10年前推iPhone的年代。要在互聯網的世界賺大錢,小米可能來遲一步呢!
 
*調低估值吸引投資者*
 
  以去年計,如果撇除優先股公允值損失的因素,小米去年大約賺53億元人民幣計,如果估值去到700億美元(估值下限,上限是1,000億美元),即約4,500多億人民幣,往績市盈率也達85倍,跟蘋果的17倍市盈率相比,實在有點高不可攀!
  如果跟騰訊(00700)的43倍比較,仍然有一段距離。如果要買手機股,我何不買蘋果;如果要買互聯網股,我何不繼續買騰訊呢?
  當然,以小米的號召力,以及作為第一隻「同股不同權」股票上市,只要最後階段稍為降低一點估值,我相信,它仍然會受追捧的,至少認購反應會不俗,甚至上市初段都應該會有不俗升幅,但能否持續,我是有點懷疑的。
  因此,現階段我的策略只是盡情認購,但也要點到即止,即有錢賺便要收手,是否值得長期持有?現階段實在言之尚早!《經濟通通訊社資深分析員 羅國森》

WoW WoW星期三:健康網購產品低至$99 (只限今天)► 立即行動

專家陣容
顯示更多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觀落陰:什麼是觀落陰?人人都可參加地府自由行?遊地獄到底係點?

帶你探索全新主頁!輕鬆探索精選資訊!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