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市新聞

29/09/2016 10:46

【滬上漫筆】茶餐廳與蔥油餅

  《經濟通通訊社駐滬記者王嘉寧29日上海專電》駐京同事談清湯牛腩面,巧了,最近上海
灘關於「吃」的事情也不少。

*上海美食指南,粵菜喧賓奪主*
  
  首先當屬上周新鮮出爐的米芝蓮(內地譯「米其林」)上海指南。輪胎人紅寶書破天荒登陸
內地,引魔都一眾飲食男女圍觀,只是最終榜單令上海人難言服氣。源自本港的粵菜餐廳「唐閣
」獨摘三星餐廳殊榮,7家二星餐廳中,粵菜館佔3席,另外18家一星餐廳,又有5家主打粵
菜。反觀坐鎮主場的本幫菜,僅5家躋身星級行列,完敗粵系。
  名曰上海指南,卻替粵菜揚名做了嫁衣,在筆者看來,結果並不意外,不是因為米芝蓮偏愛
粵菜,而是上海人對粵菜的確情有獨鍾。

*鍾情茶餐廳的上海灘*

  筆者曾和朋友戲言,在上海街頭撞見一間港式餐廳,就像在香港找到一間「京川滬」一樣容
易,在上海看見「絲襪奶茶」的機率,不會比在香港看見「上海粗炒」的機率低。筆者記者站附
近此前有兩間餐廳易主,新店分別是一家港式茶餐廳和一家葡式茶餐廳,粵菜在滬的吸引力可見
一斑。至於原因,米芝蓮榜單發布後的媒體報道中,有本地客坦言,粵菜很符合上海人的口味。
與京川滬的北京烤鴨、麻婆豆腐和上海小籠永遠散發著濃濃港味不同,上海的茶餐廳對本地化興
趣不大。無論走小舖風格,還是行高檔路線,裝潢上都普遍營造香港氛圍,以香港的路標、廣告
牌布置墻面,卡位複製香港樣式,餐具是雞公碗,餐牌也專門用繁體字書寫。店員一口香江口音
的普通話,似乎是口味的保證,儘管想吃到正宗味道,仍需要一定研究與運氣。
  看著茶餐廳裡滿滿堂堂的白領,想不到在港已吃到有些膩的扒飯燒臘,在上海竟成為寵兒。
但又想到銅鑼灣商場內的高檔滬菜,以及小巷里的上海麵館、湯包粢飯,又何嘗不是食客甚眾。
滬港兩城彼此較勁,卻在飲食上互相吸引,這可能就是「距離產生美」吧。

*弄堂美食面對監管與租金*

  青睞粵菜的米芝蓮指南被吐槽「離地」,而另一則「吃」聞正與本地美食有關。坐落於上海
鬧市區弄堂的「阿大蔥油餅」近期因為登上BBC紀錄片而名聲大噪,「阿大」吳老伯34年來
一直堅持用老上海傳統工藝製作蔥油餅,儘管要排隊4、5個鐘才能吃上,仍吸引大批食客慕名
而來。不想成為網紅後,「阿大蔥油餅」本周卻因無證經營而被責令停止經營。無獨有偶,米芝
蓮上海指南中摘得一星的「泰安門」,上榜僅一天便因無證經營關門歇業,真是人怕出名。
  阿大蔥油餅的遭遇引發網絡熱議,就連新華社和《人民日報》也予以關注。雖說秉公執法無
可厚非,但輿論也希望盡早找到中間路線,讓老伯能恢復營業,不辜負匠人堅持與傳統美味。至
於為何一直沒租一個店面並辦理執照,吳老伯直言,因為所處地段租金逾萬元人幣,支付不起。
這不由讓筆者想到被租魔逼至結業的北角「十三座牛雜」。滬港兩地在守護本土美食上,竟也有
著相同痛楚。

*老字號外的長隊:城市的美食文化*

  兩則消息似乎均對上海美食不利,但無損上海人對自家寶貝的熱愛。在老字號國營店,每天
都能見到購買熟食和糕點的長龍,待到時令食品亮相時,更是壯觀。比如剛過去的中秋節,儘管
被消保委列為不達標產品,市民們仍不惜排隊數小時,購買光明村的鮮肉月餅,大排長龍之景更
延續至節後。之前的清明節,再杏花樓總店外,也曾看見數百米的隊伍,等候購買鹹蛋黃肉鬆青
團。
  這些長隊,與購買阿大蔥油餅的長隊一樣,象徵著一個城市的心靈紐帶與文化底蘊,雖少不
了黃牛的聒噪喧鬧,但長隊是可愛的,也應作為城市的記憶,繼續排下去。

人氣文章
財經新聞
評論
專題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

觀落陰:什麼是觀落陰?人人都可參加地府自由行?遊地獄到底係點?

帶你探索全新主頁!輕鬆探索精選資訊!

全新etnet健康網購 賞維他命D3 (價值$108) 齊齊提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