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015-06-09 12:46:44

反思日常的消費習慣 (胡淑敏)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教授(現任台灣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會長)在多個公開演說及專訪中提及「地球超載了」。

 

 

  「20世紀全球人口由15億增加到60億,到今天已是72億;到2050年會變成95億。人均排碳一直在增加,到今天,即使有一個半的地球也承受不了人類排放的有害氣體,如果我們繼續這樣走的話,到這世紀最後一年,溫度會上升4至5度,人是不能生活的。」李遠哲曾說。

 

  他解釋人類三分之一的食物,是靠蜜蜂傳送花粉成長的,溫度上升了,蜜蜂不見了,食物便不見了。因此全球都要減碳,時機就是現在。現在改變,還有機會。

 

  但如何減碳?除了日常生活環保一點,少用膠樽,少用一次性棄置用品等,還可以反思一下消費態度。我們常聽人說「買先算」,或者「好想要喎」,但這些物質是否必需呢?我們又會接觸很多廣告,鼓勵大家消費,將消費包裝成常態。

 

  傳統工藝可以不用一釘一鐵就造出一件耐用的傢俱,甚至一棟雄偉的廟宇。對比現在,傢俱設計的目的是讓用家2-3年便轉款,電子產品通常是5年壽命,有形無形中,消費也變成追趕潮流。

 

  其實製造耐用品的技術早已存在,使用期不只是二、三十年,甚至是三百年。反觀現在常講求效率高、速度快,反而忽略了永續的重要和對地球生態的影響。過度消費導致工業過度生產,重工業更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一大成因。

 

  其實要改善這一切,可從心態出發。

 

  首先,不要盲目消費。住在大城市,購物真的很方便。「爛了就掉」、「買了再算」、「唔用就畀人」、「唔就捐佢」、「少數目,買個開心,值得」…… 都是消費的藉口而非需求。到底自己真正需要甚麼?自己想過一個怎麼樣的生活?一個用物質充斥的生活,還是跟自然共存?

 

  我的選擇是:追求非物質帶來的滿足,例如朋友之間的交流、認識傳統工藝、多做運動和欣賞大自然的四時美景。還有多了解這個城市的各種問題,透過現在的社企工作為社會盡一點力,拉近社會上人與人,而非人與物質之間的距離,尋找永續的發展。 

 

胡淑敏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高級主任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