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5/11/2019Text: Charlotte Tsui

比起買包包,心靈感動更重要?讀懂「後消費主義」,提升人生幸福層次

  身邊漸漸多了不少這樣的朋友:他們用著屏幕已碎裂的早期IPhone;穿著起了毛粒的毛衣;不追求名牌手袋,反而更愛自製的皮革手袋……跟他們稔熟後,始發現他們家境原來不俗,但比起物質化的質量生活,他們更關心心靈上的質量。早前在報紙上看到一個詞語叫「 後消費主義」,正好用來形容這一班人。

 

  後消費主義其實是反對純享樂的消費主義,「信徒」認為消費主義讓人沉浸在過度的娛樂中,也造成龐大的物質浪費,對環境造成負擔。「消費主義是新時代的奴隸主義。」這是主流的後消費主義思想。在消費主義為主流的社會中,名牌手袋和最新的科技產品都成為上等人的指標,一些OL寧願節省午飯來買名牌包,換取門面的光采,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金錢的奴隸。

 

 

  在香港追求後消費主義的往往是年輕人,他們在小康之家出生,從小沒有物質上的憂慮,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在更早期便開始追求更崇高的理想。這個現象也很符合殷海光的文章《人生的意義》,人在滿足了生物邏輯和文化層,即是溫飽、衣物、禮教等之後,便會向上追求真善美的理想、道德和精神的滿足。不過,亦不能一概而論的說所有年輕人都是後消費主義的,相反一些年長的人在奮鬥過後,即使生活富裕,也會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感,就像世界首富Bill Gates,把所有財產裸捐。

 

 

  後消費主義者不過於看重金錢和物質,因此在選擇工作上更重視滿足感和個人興趣。身邊一些朋友,即使是大學畢業,卻也不願在政府、銀行,或者大企業中尋找穩定的職位,反而冒著入不敷支的危險教瑜伽、做freelance設計師、甚至是西點師,在外人眼中可能覺得浪費了大學證書,但在他們眼中用時間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才是浪費人生。

 

  工作以外,後消費主義者都會發展興趣、學習新事物、旅行增長見聞,取得生活上的平衡。無論消費主義和後消費主義者都喜愛旅行,差別在於消費主義在旅程中注重享受,例如租住豪華酒店、到高級餐廳用餐和大肆購物等。而「精神旅者」則希望在旅程中感受文化差異、融入當地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少年輕人會以couchsurfing、義工旅行等取代傳統的旅行觀光。他們亦不是完全不消費,只是減少單純享樂派的消費模式,而尋求更有意義的消費模式。例如他們未必會把金錢花在徒有其表的名牌上,反而願意花費更多追求有機食品,環保生活用品和非動物實驗的化妝品上。

 

 

  大部分香港人都是這樣的:沒日沒夜的努力工作,賺錢支持自己和家人的溫飽;長工時、高人工和擁有物業,都是讓人自豪的準則。在大家眼中,後消費主義可能是懶惰、貪圖玩樂的藉口。不過無論是刻苦耐勞,還是高尚的後消費主義,其實無需刻意比較,亦無好壞之分。它們只是不同時代背景的產物,兩者亦不能獨立存在。不過,沒有上一代人的奮鬥,下一代人亦難以餓著肚子高談理想。兩者對對方的理解才最為重要。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You May Also Like
#消費 #文青 #Inner Beauty #幸福感 #人生意義
More on Beauty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