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11-20

用心出力 扶助貧童

  有調查發現,受訪貧窮兒童家庭生活匱乏,部分家長更表示連每日3餐也難以負擔,的確影響著兒童的身心發展及成長,這情況根本不應該在香港出現,也難以令人接受。要解決問題,不但需要政府改革綜援制度,其他社會人士,包括社工、義工、老師、善長,甚至發現這些問題的團體等,都需要出一分力。

 

  扶貧委員會昨公布,去年貧窮人口升至137.7萬,相當於每5個港人就有1個是窮人;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訪問了逾450名貧窮兒童的家庭,了解他們生活匱乏的情況。問卷列舉了18項兒童生活必須項目,若有兩項或以上不能負擔就會被界定為「匱乏」,結果近9成貧窮家庭的兒童生活匱乏,而綜援家庭的兒童匱乏率更逾9成(93%),其中約24%三餐不繼。

 

  有住旺角板間房的小五女生訴說著捱餓的經驗,其情可憫,令人動容。當然,大家可列出她情況背後多個因由,但這位10多歲女生正在捱餓也是事實。天氣即將轉冷,如何盡快幫助一些像那位小女生遭遇的人度過難關,才是道理。

 

  溫飽是生活的基本需要,關於一次過的「溫」,較容易做到,例如送件羽絨、電暖爐、棉被等便可解決;至於「飽」則是每天的事、每餐的事,雖然難度較高,但相信只要他們的父母願意針對子女物質生活的匱乏,向社工求助,以香港今時的慈善氣氛及捐獻文化,應有望解決。

 

  若他們的父母出於自尊或尊嚴的考慮而不願求助,社會應予絕對的尊重;相反,若父母因嗜賭或吸毒而侵吞了綜援金額,則絕不能接受。這些無良父母固然令人憤慨,但近年筆者也曾接觸過不少社工因工作量,或認為受助個案的逼切性不夠高,而對求助個案冷漠,甚至予人麻木不仁的感覺,他們的「克制」表現澆冷了許多有心善長的熱情。兒童最為集中的地方是學校,老師又有沒有多留意個別學生的物質基本需要?或有沒有鼓勵同學互相關心?例如天氣寒冷,看到同學衣衫單薄,老師有沒有提供具體的協助?

 

  類似的調查,港人並不陌生,進行調查的機構或組織又有沒有想過發動社工、義工,訪尋更多有需要的家庭,並具體協助他們解決難題,而不是只要求政府改革制度,增加各項津貼等。盡快發動社會各界力量,相信會比檢討相關福利制度,只停留在「手指指」階段,更能簡捷地幫助到有需要的家庭,尤其是兒童及青少年。

 

  貧窮導致兒童溫飽有問題,患病不能看醫生等,都是像香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富裕社會不應出現的問題,政府必須經常檢視綜援這個安全網,讓有需要人士不再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轉載自: 晴報

更多為理發聲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貧窮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雙幣交易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