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2021-11-05

Facebook變Meta!易名背後動機大剖析:重押Metaverse新業務?轉移醜聞注意力?

  Facebook公司正式宣布易名為「Meta」!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馬克·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稱,此舉的目的是彰顯公司未來發展聚焦於「元宇宙」(Metaverse)。但外界卻認為,近日Facebook面對一連串的醜聞,身陷創立以來的最大危機,此時此刻突然宣布改名,時機未免太過剛剛好了,質疑其動機是想轉移公眾對公司負面報道與醜聞的注意力。無論如此,今次改名行動關乎重塑公司品牌形象,到底Facebook能否藉此「洗底」,挽回頹勢呢?

 

易名後定位社交科技公司

 

  「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會是Metaverse優先,不再是Facebook優先。」朱克伯格於2021年10月28日的「Facebook Connect」大會上親自宣布,Facebook公司改名為「Meta」,股票代號亦會從「FB」改為「MVRS」。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WhatsApp等既有服務名稱保持不變,統統都會整合在Meta旗下;至於VR品牌Oculus,將從2022 年初起正式改為 Meta ,旗艦產品Oculus Quest系列亦會易名為 Meta Quest。如此一來,Meta將會定位為一家社交科技公司(Social Technology Company)。 

 


Facebook公司更名為Meta,新商標以類似「無限符號」(∞)的姿態登場。(圖片來源:Meta官網)

 

  Meta源自希臘文「μετα」,有「Beyond」(超越)之意,即是Metaverse字面上的前半部分。朱克柏格將公司易名為「Meta」,展現其全力重押元宇宙的決心。這次Facebook改名的做法,有點類似Google於2015年更名為Alphabet,並在新公司底下進行業務重組,把搜尋引擎、數碼廣告業務、以及其他尚未成熟的業務項目分隔開來,讓原本的Google變成子公司形式營運。

 

  其實,Facebook於10月25日發表第三季財報時,已宣布從2021年第四季起把Facebook Reality Labs 分拆出來,單獨匯報業績。換言之,此後公司業務將一分為二:第一部分是 Family of Apps,包羅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WhatsApp 以及其他服務;第二部分則是 Facebook Reality Labs,負責研製 VR/AR相關的硬件、軟件、以及內容。此舉明顯是為了公司改名作好準備。

 

Cambria偵測目光投映表情

 

  對於以「Metaverse優先」的Meta來說,VR/AR裝置代表著用戶通往元宇宙的大門,是絕對不容有失的戰略重地,因此近期已開足馬力投入硬件產品研發。2021年9 月,Facebook與太陽眼鏡品牌Ray-Ban合作,推出智能眼鏡Ray-Ban Stories,兩側鏡框均設有一個攝影鏡頭,用戶按下眼鏡上的按鍵,即可影相或拍片,隨後可在Facebook View影像App進行編輯與分享。

 


Meta跟Ray-Ban攜手推出智能眼鏡Ray-Ban Stories,時尚的太陽眼鏡外形,搭配一鍵啟動或語音操控拍攝,以及藍芽音響功能,售價299美元(約2,332港元)起。(圖片來源:Meta官網)

 

  2021年10月,Meta在「Facebook Connect」大會上發表一款代號「Project Cambria」的高階VR/AR頭戴式裝置。它具備眼球與面部追蹤功能,可將目光和表情投映到虛擬化身上,讓用戶在虛擬世界中也能眉目傳情。Meta擬於2022年內推出Cambria,功能規格會比2020年上市的Oculus Quest 2(售299美元,約2,330港元)更高階,預計定價也會更為昂貴。

 


在新的感測器與演算法的幫助下,Project Cambria能夠藉由物體深度與視角感來建構出更符合現實物理條件的虛擬世界。(圖片來源:Meta官網)

 

  踏入11月初,Meta發表一款內嵌感測器的人造皮膚「ReSkin」,將會是繼VR眼鏡後,另一項帶領用戶進入元宇宙的硬件裝置。ReSkin是由Facebook AI研究室跟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共同研發,厚度約2至3毫米,是一種可變形的塑膠皮膚,內裡藏有磁性顆粒。

 

ReSkin實現肢體互動效果

 

  當ReSkin接觸到另一物體表面,磁性顆粒的磁場便會產生變化。感測器記錄此變化後,將數據傳送給AI系統,跟著AI會分析力道強弱和碰觸狀況。研究人員曾把ReSkin縫入手套內,讓受測人員戴上手套來包包子,讓AI系統學習和理解人類動作背後的意涵。

 


ReSkin技術可應用於穿戴式裝置上實現觸控互動,譬如應用在衣物等軟性表面物品,藉此產生觸控操作反應。研究人員曾將ReSkin植入手套內,然後戴上手套來包包子,讓AI系統試著理解力道或碰觸狀況。(圖片來源:翻攝ReSkin研發人員的YouTube短片)

 

  目前AI系統在視覺與聽覺上的辨識能力已有長足進步,唯獨觸覺是缺失的一環,ReSkin的出現或許可彌補此缺失。Meta會釋出ReSkin的設計圖、程式碼及相關數據,以鼓勵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利用ReSkin,開發不同的元宇宙應用。日後用戶頭戴VR眼鏡、手穿ReSkin手套,進入Metaverse後,不但可以看到,還可以摸到各式虛擬物件,達到更完整的沉浸式(Immersive)體驗,甚至昇華到肢體互動的擬真境界。

 

  製造100片ReSkin的成本低於6美元(約46.8港元),相信量產後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每片ReSkin能夠偵測闊度不足1毫米、力道約0.1牛頓的物件(1牛頓約為一個小蘋果的質量),並承受50,000次觸碰;即使磨損了,更換很簡單,成本也很低。

 

傳聞中的智能手錶Milan

 

  不過,更引人矚目的不是官方正式公布的研究成果,反而是網上流傳的傳聞產品。Facebook公布更名後不久,即被傳媒挖出正在秘密開發代號為「Milan」的智能手錶。它的外形設計跟市售的智能手錶相若,特別之處是錶面屏幕下方設有一個攝影鏡頭,用於視像通話,影像可即時傳送到手機中,並藉由手機App操控;智能眼鏡Ray-Ban Stories就具有相同功能。同時,Milan錶背還裝配了另一個鏡頭,用戶把錶身從錶帶外框拆下後,即可隨身拍攝。

 

  儘管Meta從未向外承認正研發智能手錶,但有傳媒爆料指該公司已在內部設計出三代智能手錶,估計第一代產品有機會在2022年面世。在電子消費品領域中,智慧手錶可說是快速成長中的市場。市調機構Couterpoint評估,2021年第二季智能手錶出貨量較2020年同期增加了27%。由此視之,若果Meta真的進軍智能手錶市場,絕對是合理的商業決定。

 


這次流出的Meta Milan智能手錶相片,正是挖掘自操控Ray-Ban Stories智能眼鏡的操控App中。(圖片來源:互聯網圖片)

 

  眾所周知,改名前的Facebook一直只擅長App軟件開發,那麼現今的硬件研發能力又是從何而來呢?相信其起步點應是源自2014年Oculus收購案。當年Facebook斥資 23 億美元(約179.4億港元)買下虛擬實境公司 Oculus,藉此獲得VR眼鏡的硬件技術。

 

Meta現售的VR眼鏡Oculus Quest 2,將會加入Horizon Home虛擬客廳功能,可讓用戶邀請好友進入虛擬世界,一起欣賞 VR 影片或是玩多人遊戲,已具有元宇宙的雛形。(圖片來源:Meta官網)

 

收購Oculus奠定轉型基礎

 

  2018年,Oculus 的內容主管傑森·魯賓(Jason Rubin)首度向Facebook高層提出元宇宙計劃,撰寫了長達50頁的建議書,勾勒出元宇宙的發展藍圖。其建議書的首頁寫道:「要打破消費者對VR的冷漠,正確方法是透過元宇宙這個媒介,提供他們所期望和渴望的體驗。」這為Facebook日後轉型朝向元宇宙發展奠定了基礎。現在傑森·魯賓已晉升為Meta元宇宙內容副總裁。

 

  既然早已握有技術能力與策略藍圖,為甚麼朱克伯格不遲也不早,揀選在這個時間點宣布公司更名?外界普遍解讀Facebook改名的真正用意,是要重塑品牌形象,以擺脫近期一連串的醜聞與負評。

 

  2021年9月,Facebook前產品經理豪根(Frances Haugen)向傳媒爆料,包括朱克伯格在內的公司高層就算明知 Instagram 有機會危害年輕人心理健康,但卻故意淡化其負面影響;即使知道Facebook演算法可能會造成假新聞、仇恨言論散播,惟卻沒有足夠能力處理。

 

作為「吹哨人」的前Facebook員工郝根(Frances Haugen)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揭露,朱克伯格在Facebook內部獨攬大權,因此他必須為該公司無止境追求成長而造成的一連串社會傷害,承擔最終責任。(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Facebook深陷一連串醜聞

 

  接著,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十多家新聞機構組成的聯盟,根據數十名Facebook現職、前任員工的訪談與大量內部文件,發布一系列稱為「臉書報告」(The Facebook Papers)的調查式報道,揭露這家社交媒體巨頭如何只顧追逐利益,罔顧仇恨與煽動性言論傳播,對現實社會造成一定的傷害。此後,該公司一直醜聞纏身,陷入其創立以來的最大危機。

 

包括《華盛頓郵報》在內的十多家新聞機構,訪談了數十名現、前任員工後,並檢視了「吹哨人」豪根提交的逾千頁公司內部文件,從而發布一系列稱為「The Facebook Papers」的報道。(圖片來源:翻攝華盛頓郵報官網)

 

  2021年10月25 日,朱克伯格在財報會上公開否認上述指控,認為這些說法只是為了抹黑其公司形象。3天後,Facebook 就公布易名為Meta。如此湊巧的時間點,難免讓人認為這是分散外界對其醜聞注意力的手段。

 

  部分傳媒更把Facebook與全球最大煙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相提並論。後者因吸煙危害健康而大受抨擊,重創公司聲譽,於是在2001年易名為奧馳亞集團(Altria Group)。Meta國際事務與傳訊副總裁克萊格(Nicholas Clegg)對此嚴正否認,更直言這種比較極具誤導性。

 

營銷專家:改名時機不恰當

 

  有營銷專家指出,Facebook在這個時間點改名絕非良策。國際營銷夥伴(International Marketing Partners)執行長史都華-艾倫(Allyson Stewart-Allen)認為,此時此刻改名簡直是強化「吹哨人」豪根的說法:Facebook不聽員工建言,與現實脫節。她又指出,當下Facebook該做的是傾聽外界意見,而不是高調改名。

 

  除時間點不對外,站在第一線的領軍人物也選錯了!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營銷學副教授托梅茲(Felipe Thomaz)直言,當下朱克伯格的個人形象頗為負面,他親自上場宣布公司易名,反而降低了公司重塑形象的成功機會。他認為,如果朱克伯格能夠退居幕後,重整品牌行動或許會更有效果。《CNN》更嘲諷Facebook道:「不要改名,直接換掉執行長吧!」

 

營銷專家認為,朱克伯格的個人品牌雖然很強,但近期卻是相當負面的,因此他站在公司改名行動的第一線上,反而會削弱公司重塑形象的效果。(圖片來源:Meta官網)

 

  不管重塑品牌是否成功,Meta已決定不惜工本,實現其元宇宙野心,估計對元宇宙的投資,將會令2021年公司整體營業利潤大降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左右;2022年投放到元宇宙的人力與基礎設施支出,更會增加270億美元(約2,106億港元),達到970億美元(約7,566億港元)。

 

  然而,即使Meta非常看好元宇宙的前景,可是公眾對此卻不會輕易買帳。網民發揮創意,賦與Meta另一個意思——「馬克逃避真正的責任」(Mark Evading True Accountability)。民間組織「真實臉書監督委員會」(The Real Facebook Oversight Board)更批評,公司易名改變不了事實,指控Facebook正在損害民主,是全球散播假消息與仇恨的主要推手。由是觀之,Facebook換上新名字後,未來發展仍是荊棘滿途。

 

Read More:

元宇宙熱潮爆發!Facebook、微軟搶建Metaverse,引領全球用戶邁向互聯網終極形態!

讓你邊玩邊賺錢!區塊鏈遊戲一夕竄紅!元宇宙+NFT開創GameFi新商機!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etnet健康網購,送你【健骨維他命D3(1000IU)】乙樽(價值$108)► 立即行動!

更多智城物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Smart Living #Facebook #Facebook改名 #Meta #元宇宙 #Metaverse #Ray-ban #Cambria #智能手錶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雙幣交易
聚焦兩會2024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