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7
【遠離曬傷】拆解夏日防曬迷思!太陽油SPF指數愈高愈好?
我於剛過去的星期到了歐洲參加了四年一度的國際皮膚科會議。當地天氣雖然沒香港那麼熱,但也始終正值夏季,太陽還是相當猛烈,我當然也做足防曬措施,戴帽搽防曬自然不少得。但未必每一個人也那麼在意太陽的傷害,於街道上也不難看見其他人有或多或少的皮膚灼傷現象。究竟如何可以避免皮膚曬傷?
UVB可致曬傷
太陽所釋出的紫外線A及B可穿過大氣層,從而影響皮膚。紫外線A穿透力較高,可到達真皮層,增加皮膚老化及患癌風險。紫外線B(UVB)則影響表皮為主,可導致皮膚癌及曬完之後的皮膚灼痛、脫皮等曬傷情況。而我們常見的防曬指數(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就是以數字代表該產品阻隔紫外線B的能力,數字愈高,防止紫外線B的能力愈強。但SPF指數計算方法特別,指數跟防曬能力並不是直線關係,如SPF15已可阻隔約93%的UVB,SPF30則約97%,所以效能上,SPF30的防曬產品不比SPF15的產品強1倍。而如果用指數非常高(如SPF>50)的產品,則可能含有太多防曬成分而增加致敏及阻塞毛孔等副作用出現的風險。所以,一般戶外活動可選用SPF15至30已足夠。
除此之外,用量亦十分重要,防曬產品需要足夠份量(2mg/cm2,即每平方厘米皮膚範圍需要有2毫克產品)才可發揮所標示的SPF,即成人面部大約需要搽半茶匙;有研究顯示大部分人也搽不夠這份量,減弱了防曬效果。另外,防曬產品功能於乾爽環境下一般維持兩小時左右,時間過後需要再搽才可維持防曬效果。
曬傷後為皮膚補濕
天陰時紫外線亦可穿過雲層而影響我們的皮膚,所以晴天陰天也需要做好防曬措施。即使做足防曬,太陽太猛、户外時間太長或皮膚膚色偏白的話仍可曬傷。如果發覺皮膚乾裂、紅腫、刺痛脫皮的話,應盡快到陰涼位置休息,用清水沖冼降温,搽多一些潤膚膏,如情況嚴重如嚴重灼痛、起水泡的話,則及早找醫生處理為上。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