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12-13

【父母的愛】坦蕩式VS隱晦式告白?有條件的愛令人太辛苦了

  看到死因硏訊中那名中四學生的遺書說:「我不懂甚麼叫愛,我以為我知道了,以為學會了,但並不是。……原來從小到大我竟然沒有一次與人真心去交流過,甚至父母……」

 

  我不想猜測當事人的經歷。但和朋友談起這段話,大家都有所感慨,也想起一些年輕人的相關經歷。

 

  感覺被愛是一種主觀的體驗。極大部分父母都是愛子女的,但是表達方式卻是各有不同。

 

  有些是坦蕩式,口口聲聲對孩子說「我愛你」,經常親吻面頰擁抱等表現出來。有些是隱晦式,即是不大喜歡以言辭表達,以無限細心照顧是否穿得暖吃得飽,一切愛護關懷盡在不言中。孩子在接收上,也可以準確地感受到父母的愛。

 

  但是有一種相處模式,可能會令孩子困惑的,就是「有條件的愛」:當孩子表現出好行為,由其是父母和親朋戚友讚賞的行為,或者是孩子有好成績好成就時才得到父母的認同,但當孩子未達標,尤其是努力但未達標時父母只有催谷,只是帶著失望般回應:「你可以做到更好的,要更努力呀!」。

 

  這是一種目標為本,成就為主的模式,完全忽略了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和進步。這樣,孩子便不會得到應有的鼓勵和支持,也難於明白到何謂「無條件的愛」。

 

  若要簡單說明「無條件的愛」,那可以參考那些對病童或殘障兒童的例子。他們的父母接受子女的限制,「I love you as they are」(我就是喜歡這樣的你),注重他們的努力和每一點一滴的進步,會因子女的退步退化而失望,卻仍會表示鼓勵和支持,仍會讓子女感覺到關心和接納。

 

  有人說得好:「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才會容易學懂如何去愛。」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原生家庭對成長有咩影響?改善溝通有計可施?► 即睇

更多心理攻防戰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親子關係 #心理情緒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雙幣交易
財政預算案2024-25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