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Text: Yoko Cheung
【年度體檢】身體檢查項目愈多愈好?邊啲項目一定要驗?醫生:盲目檢驗嘥錢嘥時間
體檢計劃應度身訂造
相比起「套餐式」檢查計劃,有效的身體檢查計劃應該因應病人的個人需要而制訂。黃醫生建議市民先經醫生評估,了解身體狀況、家族病史、高危因素等,再針對性進行檢查。很多人只著眼於檢查一刻,黃醫生指醫生及後對病人的健康教育更為重要,提醒他們怎樣注重健康、飲食建議、接種預防針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預防疾病的效果。「很多人覺得年年有做體檢就等於身體健康,但不知做了甚麼測試、沒做甚麼測試,這並不是好事。他們做完體檢覺得已完成能力所能及的事,就可以放縱自我,其實健康不是你付得起二三千元就能買到的。」
那麼甚麼時候應開始進行身體檢查?黃醫生指有少量證據顯示,30多歲應開始檢查血壓、血糖,每隔一兩年就定期見醫生。他留意到男性比起女性較少機會面見醫生,女性較常因生理問題求醫,但男性、尤其年輕男病人,一般只會因傷風感冒求診,醫生未必有機會詳細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提醒男士應定期找醫生評估健康狀況。
男士比女士見醫生機會較少,建議男士定期找醫生評估健康狀況。
(iStock)
雖然近年很多疾病都有年輕化趨勢,但普遍的病發年齡都是中年後,步入三十後半就要多加注意。
35歲或以後:應開始每年量血壓,每兩年驗血糖,定期讓醫生評估心臟病風險,以及進行乙型肝炎、性病測試;女性另需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做柏氏抹片檢查或HPV測試;
40歲後女性:開始留意乳癌風險,可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或超聲波掃瞄;
50歲或以後:大腸癌的病發率50歲顯著上升,尤以男性居多,此時應開始進行大腸癌篩查;
60歲或以後:可經醫生評估,有需要的話進行骨質密度測試,以及留意精神健康。
黃醫生補充,除了政府推廣的癌症篩查計劃和定期量血壓、驗血糖外,其他套餐式的體檢計劃均不建議,以免浪費金錢。
黃醫生與香港大學的團隊研發手機應用程式《康果》(Wellnuts),旨在為用家推薦合適的篩查檢測。程式按「心與肺」、「腸與肝」、「內分泌」、「性健康」和「精神健康」分類,用家按自己的健康狀況回答相關問題後,系統會作出適切的篩查檢測建議,用家可根據此建議再與醫生制訂驗身項目。
(《康果》程式截圖)
關注衣原體感染、乙型肝炎
除了上述因身體年齡退化而浮現的疾病,以及特定年齡層高危的癌症,黃醫生特別指出兩種近年較多關注的傳染病,同樣需市民多加留意。黃醫生曾在本港進行一項性病普查,發現年輕人及中年女性的衣原體感染率較高,嚴重可致不育,卻因無病徵難以察覺,建議有性行為的16至26歲的年輕人和中年女性應進行檢查。
乙型肝炎同是近年較受關注的疾病,本港有7至8%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遠高於歐美地區的1至2%,尤以中老年人士居多。大部分乙型肝炎帶菌者為隱形病人,沒有病徵,直到出現眼白變黃、噁心、嘔吐等病徵時反映肝臟已受損,惡化成肝硬化、肝癌的機會大增。現時二三十歲的成年人大多年幼時已接種預防針,三十歲以後的成年人未必有接種,建議他們應進行篩查,看看是否乙型肝炎帶菌者。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學系臨床副教授;
香港家庭醫學院榮譽秘書黄志威醫生
(由受訪者提供)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