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11-07

【最後的幸福】死在家中會令單位變凶宅? 在家過身是另一美好選擇

  息影女星藍潔瑛家中猝死,兩三日後才給發現,警方接報到場,由消防員破門而入,再由杵工將她的遺體移走。

 

  在家中暴斃,没親人在旁,失救而死,叫人不勝晞嘘。但若長期病患者或老人一早選擇在家中過身,未嘗不是好事,而且政府原來亦有相關的政策和指引,作出配合。

 

  在家過身(Dying at Home)指的當然不是上述不幸猝死家中那種,而是及早由當事人及其家人作出選擇,並且有周詳計劃作配合。這包括及早聯絡一位註冊西醫,讓他了解當事人的詳細病歷,並且承諾在他/她在家病逝後上門確定死因及簽發死因醫學證明書(Medical Certificate of the Cause of Death)。再者,家人亦需要在當事人過身廿四小時内(扣除公眾假期及晚上)到生死註冊處申辦死亡證,因為憑此死亡證(俗稱行街紙 going-out pass),殯儀公司才可派杵工前來移送遺體到殮房。而一般亦要求遺體留在家中不可超過四十八小時。

 

 

  說來在家過身絕非新鮮事,即使在香港,戰前以至五、六十年代之前,入醫院並不普及,許多人都是在家與世長辭,特別是年紀愈大而壽終正寝者,在家過身份屬平常,這住宅不單止不會被看為「凶宅」,甚至會因逝者滿壽而被視為有福澤。當然在自己熟悉的家、熟悉的床上走人生最後一程,也是一件美事。

 

  一位美國殯儀師 Celeb Wilde,在其著作 "Confessions of a Funeral Director" 中寫過一件事,他應邀上門替一位因患癌過身的年輕女子收殮,她是一早選擇在家辭世的。當他和同事推著擔架床入到屋中,以為死者多數卧在睡床上,但原來不是,而是她一直在自己母親的懷中。他後來知道當該病人病危彌留時,她媽媽就將她擁抱入懷,連續好多個小時她就被抱著,没有氧氣喉,没有吊盬水,没有營養液,有的只是母親愛的體温,她是在愛中辭別,這是一份難得的幸福。

 

  香港跟世界許多大城市一樣,死亡已判交醫院處理。冰冷的病房、陌生的病床,周身縛著儀器的喉管、聽到的是儀器發出的必必聲,看到的是白色的天花板。在家過身,無疑是另外一個選擇,一個起碼帶有尊嚴的選擇。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更多看透生死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銀髮族 #生死教育 #死亡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雙幣交易
聚焦兩會2024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