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10-24

【塑膠災難】人糞首驗出含微膠 恐損腸胃功能

  【晴報專訊】近年塑膠污染問題愈趨嚴重,最新研究發現,科學家首次在人類糞便樣本中發現微塑膠。本港專科醫生估計,微塑膠可能透過食物鏈、食水或塑膠製品3個方式進入人體,有機會影響腸胃免疫功能;環保團體認為這是重要警號,反映塑膠製品或因棄置令其成分進入食物鏈,呼籲大眾應從源頭走「塑」。

 

人類生活總離不開膠製品,是次研究警醒大眾日常生活應盡力「走塑」。(iStock)

 

  奧地利環保署與維也納醫科大學合作,從8位來自歐洲、日本和俄羅斯等實驗對象身上採集糞便樣本,採樣前1周他們都有進食過塑膠包裝食物和飲用樽裝水,當中6人曾食過海魚,結果全部糞便樣本均驗出有微塑膠,當中包括9種不同塑膠,以聚丙烯(Polypropylene)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最常見。每10克樣本中,平均含有20顆粒的微塑膠,大小由50至500微克(Micrometres)不等。

 

推算全球逾半人含有

 

  負責領導是次研究的維也納醫科大學研究員Philipp Schwabl表示,這是首個同類研究,證實微塑膠會到達人體腸胃,印證醫學界一直以來的假設。他認為微塑膠對人體的影響值得關注,尤其是腸胃疾病患者。據研究結果,團隊估計全球逾50%人口的糞便可能含微塑膠,但強調需大型研究作支持。

 

  本港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吳昊估計,微塑膠可能透過食物鏈、食水或塑膠製品3個方式進入人體,但過往未有相關研究,未能確定真正來源。他指微塑膠愈細小愈危險,細小至個位數微克的塑膠最大機會入血,雖然研究結果中,最小的顆粒有50微克大,入血機會較低,但人體白血球有機會吞下微塑膠嘗試消化,令腸道部分位置發炎,改變了免疫系統,甚至影響其他細菌增生。

 

環團:人類自食其膠

 

  家庭專科醫生朱偉星表示,雖然膠粒體積較大較難入血,但微塑膠內的有機化合物如軟化劑等,則有機會因胃酸消化而被人體吸收,惟現時未有確切方法減低風險,只能減少進食雜食性海產。

 

綠色和平之前也進行過微膠粒調查,圖為項目主任陳可淳。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認為,是次研究結果是重大警號,研究結果中的兩種微塑膠多用於製造水樽、食物包裝和餐具,反映這些製品或因棄置、令其成分進入食物鏈,形容是「人類自食其膠」。她又呼籲企業和政府推行「走塑」源頭減廢。

 

 

轉載自: 晴報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時事要聞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塑膠 #微塑膠 #環保生活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