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7-01-24Text: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楊寶蓮

從音樂節反思香港文化品牌

  筆者小時候最怕上音樂課。不擅長唱歌、也不會彈奏樂器的我,寧可上語文課、歷史課。直到筆者有機會去美國和英國留學,在校園認識了熱愛古典音樂的朋友,帶我去紐約和倫敦欣賞世界級的管弦樂團、歌劇和音樂劇,才愛上音樂。 

 

 

  回港八年,筆者每年最期待的節目是香港藝術節,雖然當中也有讓人失望的節目,但筆者還是幾乎每年都有捧場。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也是不可錯過,成立八年以來,屢次呈獻高水準的節目。

 

  近年,香港的音樂節開始與本地藝術家合作,為他們提供演出的機會。以每年呈現40多個精彩節目的香港藝術節為例,近10年來,就供委約及製作了逾100套本地的全新創作,包括戲劇、室內歌劇、音樂和舞蹈作品。然而,比較之下,不論香港藝術節還是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大部分重頭戲的節目還是由外國的名家和樂團擔當。筆者比較少見的,是到訪香港的藝團與本地藝術家更深度的交流,比如說一個海外的管弦樂團在藝術節上演奏本地作曲家的作品,實在是提拔本地新人、新作,將本地創作推廣至海外的好機會。

 

 

  縱觀中國另一個大城市上海,政府資助的音樂節就很明確的要大力推動中外交流,並以塑造上海音樂舞蹈文化品牌為目的。筆者日前去上海出差,拜訪了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的其中一個負責人。上海之春由上海市相關文化單位舉辦,致力為當地樂壇新秀創造演出平台。專程飛去上海並在音樂節表演的海外樂團,都有跟上海當地音樂家深度合作。在2015年為例,奧地利的「時光倒逝」室內樂團就在音樂節上舉辦了兩場音樂會,一場是演奏海外作曲家的作品,另一場則是演奏上海當地作曲家的作品,當中不乏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和教授的作品。同樣的,聖彼得堡交響樂團也在音樂節上舉辦了兩場音樂會,一場是演奏純俄羅斯作曲家的音樂,而另一場則在俄羅斯音樂當中加插了上海作曲家的作品,而伴隨樂團的獨奏家也是上海地區的音樂家。

 

  筆者認為,香港在做一個展示各地藝術文化的國際舞台的同時,可以參考上海的做法,給新一代的作曲家和音樂家更多的機會,從而孕育我們本地的藝術家,打造一個本地和海外元素同時並存、並互相交流的香港獨有的文化品牌。同時必須加強文化藝術方面的教育,推動藝術的普及化及去精英化。假以時日,在政府和民間的合作和支持下,香港的文化氛圍定有機會追上紐約、倫敦。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如何搞好家庭關係?關係破裂幾時要放手?修補關係切忌讓XX充昏頭腦!► 即睇

更多政策.正察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音樂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