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18-10-09Text: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葉文祺、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黃樂妍

增土地供應,使香港更宜居

  宜居性(Liveability)這一概念近年備受關注,因為這是反映城市軟性競爭力的其中一個重要準則,更是深深影響著各城市可否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一個城市具備較高的宜居性,自然就能提升其國際形象,同時更容易招攬到各領域的優秀國際人才,吸引到國內外投資,對城市長遠發展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

  

 

香港在全球宜居排名中表現不俗

 

  儘管不同學者在闡釋「宜居性」所採取的角度都不盡相同,但總體來說考察一個城市是否宜居可以從安全及穩定性、醫療保健、住房、教育、環境、基建等方面著手。坊間亦有不少機構都有進行關於全球宜居城市或城市生活質素的研究。今年8月,《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一如既往公布了一年一度全球宜居城市調查,香港位列全球35名,以0.1分之微力壓新加坡,再次問鼎亞洲三甲,同時膺大中華區之冠。雖然香港躋身全球十大最安全城市,人均壽命長高居全球之冠,又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多所本地大學在國際排名上也名列前茅,全球宜居城市排名理應更上一層樓。可是,香港想要再下一城則困難重重,全因住房困境、污染問題都是致命傷,若繼續一成不變只會令香港不斷失分,被新加坡及其他鄰近城市超越。

 

環境方面表現失色 住房是最大失分項

 

  雖然《經濟學人》智庫並沒有公布各城市在每一個細項的得分,但另一本地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在2016年公布的香港福祉指標報告或可窺探一二。報告訪問了1,500位香港居民,發現受訪者在10個影響福祉的範疇中最關注的是住房成本及質素,最不滿意的也是住房成本及質素,可見住房問題是本港的最大軟肋。事實上,截至今年6月,公屋輪候冊名單已經直逼27萬,平均5.3年才能上樓,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研究更指出「麥難民」(即在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留宿的無家者)在3年間激增6成。同時樓價高企,香港連續8年被封為「全球最難置業城市」。就算有安樂窩也不代表能夠「住得好」,全港人均居住面積僅170平方呎,小於1.5個標準停車位,逾20萬市民更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劏房。另外,香港在環境方面現也比較失色,全因人口密度之高令各類污染更嚴重,交通堵塞嚴峻,為香港的宜居性帶來負面影響。

  

 

大幅增加土地供應,是令香港變得更宜居的先決條件

 

  誠然,以上提到的問題已經存在多時,無法一朝一夕得到解決。可是,如果再不正視問題,則會令問題不斷惡化,陷入無法挽救的境地。筆者認為以上問題的核心都是在於缺乏可發展土地,因此解決問題的方向不應單純探討在現有已發展區內可以找出哪幾片餅碎地可用來滿足生活需要,而是要及早未雨綢繆,在現有已發展土地以外大幅增加土地供應。

 

  有了土地,增加房屋供應能起到穩定樓價的作用,令「上車」不再是遙不可及,公屋輪候時間有望縮短,人均居住面積也能擺脫1.5個車位的大小。有了土地,人均社區用地也能大幅增加,同時人口密度可以降低。有了土地,更能為教育界、醫療護理界、創新科技界等多個界別提供更多發展空間,為香港帶來許多新機遇。

 

  只要我們放下成見,凝聚共識,香港一定能再次成為各階層都能夠安居樂業的世界級宜居城市之一。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更多政策.正察文章
你可能感興趣
#土地發展 #土地供應 #宜居 #房屋供應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