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021-05-31Text: 方思捷

教育學院正名大學 回看香港教師發展

   5年前,香港教育學院正名為「香港教育大學」,該年畢業生趕得及稱為教育大學首屆畢業生。但有誰知道香港師資培訓的路子走了多長?

 

  1853年,殖民地政府在聖保羅書院開辦第一個正規在職教師培訓課程,到1881年才成立第一間師範學校。之後因應不同時代的人口增加,政府先後開辦羅富國師範學院(1939年)、葛量洪師範學院(1951年)、柏立基師範學院(1960年)提供正規師資教育。

 

  回歸前,港英政府刻意矮化教育學院角色,規定教育學院畢業生只可任教小學和初中,入職點、增薪點、頂薪點、升級機會都比大學畢業生低。而英國自己卻早已要求英國所有教師必需持有大學學位,而且要讀完教育文憑才可任教;有些郡的小學教師人工比中學多,理由是孩子年紀愈小教師愈難教,既要無限耐心,還要有愛心。

 

昔日港英政府規定,教育學院畢業的老師,只能任教小學和初中。圖為1964年一名教師跟學生上體育課的情況。(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

 

精英主義 歧視師範教師

  為什麼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教育不跟英國一套呢?既因港英政府沿習殖民地管治思維,培養一小撮華人精英,利用制度給予的特權,獲得比絕大部份人都沒有的利益,因而和殖民地統治者結成聯盟,唯英國馬首是瞻。於是只有一間香港大學,入讀學生少之又少,就是這一點盤算。

 

  此外,戰後人口增長快,小學教師需求大增;教師多女性,少受師訓,故政府認為她們「非專業」,只是「短期工作」。政府又認為大多數女教師工作數年便結婚,婚後或產假後便離職,又或因家庭責任重時辭職,所以把女教師工資壓低。即使在3間教育學院受過正式師資訓練的女教師,也一樣受到歧視,間接拖低教育學院地位。

 

  於是,小學教師爭取男女同工同酬,從沒停止。至1960年初,政府同意部分女性專業獲得同工同酬待遇,但女教師仍被拒於門外。至70年代女教師同工不同酬情況才得到改善,但教育學院畢業生的資歷仍被港府刻意矮化。

 

70年代初,香港的文憑教師曾因薪酬待遇不公示威,歷史長達兩年。(網上圖片)

 

四間師範合併 大埔建教院

  回歸前,港府於1994年把羅富國師範學院、葛量洪師範學院、柏立基師範學院、和在7、80年代開辦的香港工商師範學院和語文教育學院合併成香港教育學院,提供教育文憑及在職教師培訓課程;又把原先批給嶺南大學預留選址之一的大埔山地,予教院建校舍。(而嶺南大學最後選了屯門虎地一幅原本預留給香港科技大學選址作校舍)。

 

  1996年,香港教育學院被納入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院校。兩年後開辦第一個學士學位課程;其後不斷透過努力和開辦不同課程,以滿足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外部評審小組的要求。

 

  經過20年努力,香港教育學院 2016年才正名大學,成為香港第10間大學。

 

  有興趣了解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閱讀更多中國故事,可瀏覽網址:www.ourchinastory.com

#時空筆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青少年不可以戀愛!?真實個案講述驚心動魄經歷► 即睇

更多時空筆記文章
編輯推介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