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
2018-07-24

【FOCUS】「寬鬆+刺激」輪迴 勿忘「出來混總要還」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周二(24日)起將召開聽證會,確認何時對第二批160億美元中國商品扣響關稅扳機。央媽周一(23日)上午出其不意端出5020億元「麻辣粉」,規模為MLF(中期借貸便利)創設以來最多;下午國務院常務會議又拍板「積極財政政策要更積極」,顯示早前互懟的央行和財政部面對貿易戰高壓,須齊心協力放水救火。

 

  儘管國常會強調「堅持不搞大水漫灌」,但央媽借MLF大手投放基礎貨幣,並不惜以銀行信用為財政支出的「錢袋子」地方債背書,會否重演2015年大放水後的地產大躍進和人幣跳貶?A股、港股齊反彈時勿忘「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這個江湖智慧。

 

央行和財政部面對貿易戰高壓,須齊心協力放水救火。圖為上海徐家匯 (CNS資料圖片)

 

冀減稅降費優化支出緩衝經濟放緩

 

  今年兩次降準、上周窗口指導銀行增加放貸和投資信用債、周一3320億元淨放水,如果說央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轉向「寬鬆」來穩經濟是意料之中,那麼自2009年起替代「穩健」財政政策的「積極」財政政策趨向「更積極」,更應證了北京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憂加劇。

 

  到底何謂「更積極」?通常而言分為兩大方向,一是擴大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二是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根據國常會的最新部署,「擴大減稅降費」措施包括在確保全年減輕市場主體稅負單1.1萬億基礎上,將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擴至所有企業,9月底前基本完成對已確定的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增值稅留抵退稅返還。

 

  「優化支出結構」措施則包括在交通、油氣、電信等領域推介民間投資為主的項目;有效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對接發展和民生需要,推進建設和儲備一批重大項目。

 

銀行信用續為地方「錢袋子」背書

 

  更積極財策主打基建投資托底,讓人很容易聯想到2008年的「四萬億」。不同的是,今次作為下半年財政支出推動基建擴張重要資金來源的1.35萬億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早在年初就已經確定。儘管如此,仍難以掩飾銀行體系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敞口或高達28萬億的事實。簡而言之,任何財政刺激最終都將由新一輪貨幣寬鬆和債務負擔激增「埋單」,靠基建和地方融資平台舉債來發展經濟,其實還是在加槓桿。

 

  可以預想,隨著地方財政在財政刺激下「好轉」,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未來數月料從低位反彈,但投資效率難以有效提升,令地方政府債務陷於以新代舊的續命怪圈,或逼使當局祭出愈來愈多的寬鬆和刺激來維穩,人民幣無疑將持續承壓。

 

  高盛就指,對中國加徵關稅將影響亞洲的新興市場貨幣,首當其衝的是在岸人民幣。貝萊德則稱,人民幣應該會適度貶值,以應對經濟增長放緩、貿易緊張局勢的不斷升級。

 

  央媽能否成功化解侵侵的貿易「七傷拳」?股市是即興反彈還是觸底轉勢?唯有小心翼翼、邊走邊看。

 

 撰文:俞瑾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FOCU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