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話#港聞#中國#國際動態#政情#專欄#財金點評#開市Good Morning#專訪#滬港通#收息攻略#外匯#加密貨幣
2021-07-14

科指高位調整三成 新經濟股入手時機?

  在美上市的滴滴(美︰DIDI)遭監管當局下架,打響對內地科技巨頭監管新一槍。不過在內地,反壟斷監管非新鮮事,而過往不少公司經過整改後亦得到放生,股價有力重上高位。恒生科指及連同騰訊(00700)在內多隻大型科技股股價已輾轉下跌逾三成,相信風險與回報比例已開始吸引。

 

  恒生科指在今年2月創下11000點的歷史新高之際,隨即受債息急升、環球科技股大調整拖累,不足一個月時間跌去30%。其後科指大部分時間在7500點之上徘徊,惟上周科指再受反壟斷監管挑戰,截至上周四(8日)連跌7日,跌穿3月及5月低位再創年內新低,高位起計,累積跌幅已達34%。

 

  恒生科指雖然在去年7月上市,不過科指其實是有回溯測試,基點為2014年12月31日,基值是3000點。如果包含回溯數據,今輪的跌幅未算最大。2017年底科指由6137點,調整至2019年1月3253點「歷史低位」,總回調幅度達47%。不過值得留意,科指由3253點低位直至今年2月11000點高位,漲幅就高達238%。另外,科指就算調整,亦未曾跌穿3000點基值。可見以中長線角度持有,指數再破頂以及取得正回報的機會仍相當高。

 

騰訊現價反映一定風險

 

  每一隻股份均有其升跌周期,就算大型科技股亦不例外。快手(01024)、嗶哩嗶哩(09626)及京東健康(09618)等近年才來港上市,暫時將其撇開不計。以「股王」騰訊做例子,本輪調整由高位775元起步,截至周四累跌32%。而騰訊近年最大的一浪調整,為2018年3月遭大股東Naspers首次減持,股價由約470元下跌近47%至250元水平。騰訊亦由此水平開始反彈,一路上漲至今年高位775元,由低位計累積升幅逾兩倍。而就算在當年470元「摸頂」買入,到今年高位仍然取得65%的可觀回報。

 

(iStock)

 

  另一巨頭阿里巴巴(09988),近一年飽受監管困擾,期內經歷螞蟻集團上市觸礁,創辦人馬雲年內亦甚少露面。不過原來阿里今輪調整幅度都只是較騰訊略多5%,由高位下跌37%。以阿里作參考,騰訊創辦人馬化騰作風較馬雲低調,今年4月Naspers亦已再減持,暫時未見騰訊有太多潛在負面因素,現時已有接近等同阿里的調整幅度,相信現價已反映一定程度風險。

 

美團小米早期同歷低潮

 

  至於ATMX另外兩間美團(03690)及小米(01810),上市初期亦齊齊經歷過「破發」階段。美團2018年9月以69元上市,其後下跌逾40%,2019年1月創下歷史低位40.25元。不過之後集團大翻身,打開長達2年的升途,去到今年高位460元,低位計升幅達10倍。小米則在2018年7月以17元上市,其後股價腰斬至8.3元水平。小米股價今年1月份最高升至35.9元,低位計升逾3倍,亦實現創辦人雷軍「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股份的投資人賺一倍」的豪言。

 

  另外,除了明星科技股,部分二線科技股亦曾經歷大幅度下跌,其後仍能起死回生。阿里健康(00241)2015年亦因監管問題,遭國家食藥監總局收回交由阿里健康運營的全國藥品電子監管網運營權。阿里健康當年以該運營權為集團主業務,接近該財政年度收入的100%,股價亦最高下跌近80%。不過集團之後亦成功翻生,今年更晉身藍籌股;比亞迪電子(00285)2017年至2018年間亦曾因內地新能源補貼大減,股價下跌七成,該股其後亦成功翻盤,今年市值更衝破1,000億元。

 

  以往績看,科技巨頭每次大跌均面對著大難關,不過很多時都能逢凶化吉,股價經過一輪調整後,往往有力再向上突破。若然是投資追蹤科技指數的ETF,更加能有效分散風險。目前各科技股或科指未必不會再跌,但現價相信已是合理進場位置,以中長線持有,相信已有一定贏面。

 

沒有相關資料。

延伸閱讀

最新專題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