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2018

自僱藝術家 - 懂創作之餘,還要懂營商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Bosco Hong

    Bosco Hong

    以藝術收藏為主導的投資公司Artillector的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在這裡,我們不談風花雪月,只談藝術市場。

    遊於藝

    逢周三更新

  有報告指出有超過半成的藝術家,視自己為企業家 (Entrepreneur)。

 

  在互聯網通訊世代,畫廊的作用愈來愈微,更多藝術家自立門户,獨立於市場,自行透過社交網絡營運推銷,而且非常成功,就像網上平台逐漸取代傳統地產代理公司經紀行業。作為自僱,藝術家也不能只側重創作,要開始對市場推廣及商業營運有基本認識。

 

  傳統行業模式,在每個時代都有著轉變。正如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說,文明就是挑戰與如何回應挑戰。不理會世事變改,盲目跟從舊有模式,最終會被淘汰。

 

CJ Hendry 是一位善用社交網絡平台推銷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未畫的作品已被收藏。

 

  胡雪巖曾經名震一時,是晚清最出名的商人,就像今天的李嘉誠,沒有一個中國人不認識他。他除了銀號生意,還包括了當鋪和絲綢買賣。他之所以能夠富有,靠的是絲綢大手買空賣空轉手。清朝時,外國渴求絲綢,胡雪巖直接從絲户取貨,奇貨可居,等待外國人高價收購。

 

  當時出產絲綢全靠人手,人手從蠶蛹裏繅絲最難:把蠶蛹倒進桶內加水,還要連續不斷地在充滿蠶蛹腐臭的汁液中,伸棍子在桶裏攪拌,直至繅出絲頭,放上手動繅絲機抽絲為止。繅斷了絲或繅不出絲頭的機會太多,損耗很大,而且很花時間人力。

 

繅絲的辛苦,只有絲農才能明白,因為二千粒鮮繭才能繅出一斤絲。

 

  剛好西方工業革命盛行,德國發明了自動攪絲技術,幾乎不會出現任何損耗,而且不費人力。

 

  胡雪巖因爲覺得機器繅絲,搶去了絲農生意,堅決抵制外國機器入口。但人力是不可能抵抗潮流趨勢,人手攪絲成本太高,而絲綢因爲能機器量產,卻又不失質量,讓絲價大降,胡雪巖最終破產收場,沒學會機器繅絲的絲農,也錯過了傳統行業進化時機,失業告終。

 

  因為租金薪金漲幅大高,affordable art 不會再是他們所樂於簽約的對象,因為一張畫作除開佣金,也不夠交一個月租金。中小型藝術家只好往電子商務方向發展,而電子商務很依賴藝術家自己的商業營運頭腦。

 

  一門知識已不足在社會中鼎立,單純繪畫未必能夠應付生活基本所需。時代進化,正如我們對高官的品格品質要求愈來愈高,作為自僱的藝術家,亦該走出 Studio,多了解藝術市場,免被淘汰。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Immerse yourself in Arts Month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