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

《這些人,那些事》吳念真的生命刻痕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幾年前,介紹過台灣著名編劇、導演吳念真寫的一個叫《寂寞》的故事,香港有一位導演跟我說,她看了很感動,打算改編成電影。最近,我把收進這故事的書《這些人,那些事》又拿出來翻閱,重讀這故事,仍然眼淚盈眶,再細讀其他各篇,覺得真是一本難得讓人感到溫馨動人的好書。

 

《遺書》弟弟自殺的難捨與自責

 

  尤其是那篇《遺書》,作者用第三身的筆法,似是寫一篇小說,但因放在「心底最掛念的人」一章,而主人公又是電影人,因此寫的就是他自己的弟弟。

 

  故事中,吳念真回憶起當年他成立公司,發展電影事業並走紅,弟弟依然只是一名的士司機。由於捷運多線開通,導致的士客源不穩定,加上沉迷於睹博,弟弟四處向親朋好友借錢。借到朋友怕了,向作者抱怨。和弟弟見面,或許想勸勸他,或是真想好好罵他一頓,但坐在弟弟車上的作者,聽到的是不斷埋怨,每天在這個城市奔波,終日封閉在這狹閉的空間裏,自己就像孤魂野鬼,手扶著方向盤,卻是前途茫茫。弟弟又說,現在你是名人,有時我跟乘客說我是你弟弟,他們會回答,那你怎麼再開的士!弟弟最後自殺死,留下遺書:「大哥/你說要照顧家裏,我就比較放心/辛苦你了/不過,當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他寫下結尾:「濃霧深處忽然傳來山下火車的長鳴,聽起來就像男人的哀號一樣。」

 

  在網頁關於這本書的介紹中,也明說是多年後,吳念真「終於提起勇氣記下自己對弟弟自殺的難捨與自責」。

 

吳念真的生命

 

  吳念真1952年出生於台北縣。1976年開始從事小說創作,曾獲得聯合報小說獎和吳濁流文學獎。1981年起,陸續寫了《戀戀風塵》、《悲情城市》等75部電影劇本,曾獲5次金馬獎最佳劇本獎、2次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改編父親故事而拍成的導演處女作《多桑》,獲頒意大利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

 

  《這些人,那些事》是吳念真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後,所完成的生命記事。

 

  吳念真在自序中說:「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生命裏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至於故事裏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說:在人生的過程裏何其有幸與你們相遇,或輾轉知道你們的故事;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吳念真用文字寫下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灣各個角落裏最真實的感動。這些人和事,透過他真情摯意的筆,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淚交織的同時,也無可取代的成為烙印在你我心底、這一個時代的美好縮影……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這些人,那些事》

作者:吳念真

由 圓神出版社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獲HKEX Awards 2023 「最佳表現證券數據供應商」大獎► 了解詳情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Luxury Watch Trends for 2024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