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2017

生於1930年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李怡

    李怡

    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至今逾50年,任《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總編輯28年。50多年來不間斷地在報刊寫小品文和政論,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近年有《細味人生100篇》《閱讀人生100篇》《感悟人生100篇》三本新書。

    一分鐘閱讀

  大陸的《中國新聞周刊》出了一個專題「生於1930年」。對一些生於1930年前後的中國知識分子作訪問,第一個是86歲的資中筠,她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

 

  訪問稿很長,有幾點給我印象很深。

 

  第一點她說民國時代的中小學教育,給那個年歲的人留下精神底色。那時候的中小學教科書如《國文》、《常識》、《公民》與《歷史》,都是由蔡元培、胡適、夏丏尊、葉聖陶等大學者編撰的,這些大學者願意「蹲下來與孩子交談」。資中筠概括民國中小學教育留下的精神底色有三點具體內容:其一是有「君子有所不為」的底線;其二是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其三就是對自己的專業和事業充滿責任感。

 

  第二點她提到馮友蘭的女婿給馮友蘭的一生做過一個總結:「自我完成」、「自我迷失」和「自我回歸」,她認為這個總結對他們那一代的知識分子同樣適用。

 

  馮友蘭生於1895年,很早他的儒家學說已經建立一個輝煌殿堂。1930年代的人在49年前雖沒有「自我完成」,但民國中小學教育留下精神底色。1949年出現知識界集體「自我迷失」。這種迷失是在一浪一浪的政治運動中,迷失自我,逐漸養成這樣的思維模式:凡自己的看法與「最高指示」不一樣時,一定是自己錯了。於是,就上繳了自己的是非判斷權。但民國中小學的精神底色,使他們中許多人最後實現了忠於自己的「自我回歸」。

 

  第三點,是她認為今天的中國,主導教育的,是培養一種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意識,把「成功」和「升官發財」等同起來。民國教育的精神底氣,都被丟棄了。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etnet健康網購,送你【健骨維他命D3(1000IU)】乙樽(價值$108)► 立即行動!

我要回應

You May Also Like

Immerse yourself in Arts Month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