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2/2018
【鼻敏感可大可小】持續接觸致敏原,小心患鼻瘜肉
黃德彰
耳鼻喉專科醫生
陳小姐在寵物店工作多年,一直受鼻敏感困擾,她以為自己只是對動物毛髮敏感,故一直只是自行服用在藥房購買的防敏感藥,病情卻全無改善。最近經朋友勸籲,終於決心求醫,經家庭醫生轉介,陳小姐需要見耳鼻喉專科醫生。
鼻敏感可引致鼻瘜肉
在治療前,耳鼻喉專科醫生替陳小姐進行詳細檢查,並了解她的發病期、症狀及是否有其他疾病等。有鼻敏感的人,患上鼻瘜肉的機會比較大,因鼻敏感會導致患者的鼻黏膜腫大、不斷積聚發炎細胞及水腫,形成鼻瘜肉。如果陳小姐同時有皮膚敏感、哮喘或藥物過敏(如對阿士匹靈),她患上敏感性鼻瘜肉的機會就更高了。
隨後,醫生利用內窺鏡在陳小姐的鼻腔和鼻竇出口處進行檢查,確定鼻瘜肉的源頭。如果發現單邊鼻瘜肉、或者有出血現象等,那便要特別留意是否鼻腔腫瘤。另外,亦會透過電子掃描檢查來確定鼻竇是否受到阻塞及有否積水等情況。
患上敏感性鼻瘜肉,怎辦?
治療敏感性鼻瘜肉,第一步會先採用藥物。輕微者可用類固醇噴劑,使用後部分患者的鼻瘜肉會縮小及受到控制 ; 情況嚴重者,可考慮接受口服類固醇的短期療程,它可讓鼻瘜肉的體積立即縮小,增加控制鼻瘜肉的機會,惟停用後有機會復發,亦不宜長期服用。另外抗組織胺(鼻敏感藥)或以鹽水清洗鼻腔,亦可舒緩情況,而且可長期使用。若服用藥物後情況仍未能改善,則可考慮進行手術。
陳小姐的鼻腔及鼻竇均發現有鼻瘜肉,故醫生建議陳小姐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前,醫生會先了解鼻瘜肉的正確位置,如鼻瘜肉生長於鼻腔內,可利用手術鉗將它取出及進行化驗。而鼻竇內的鼻瘜肉,則需進行鼻竇手術,即是要先打開鼻竇然後才清除鼻瘜肉(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其實,無論採用哪種治療方法,若陳小姐持續接觸致敏原,都有機會讓敏感的鼻膜再次腫脹,繼而復發。因此,若要減低復發機會,可持續使用類固醇噴劑,或透過抽血及皮膚測試找出敏感原,從而避開致敏源頭,亦可進行脫敏療法 (Immunotherapy),以減低鼻黏膜的敏感程度。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財經‧生活app,一app在手,天下暢遊!►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