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7/05/2021

導引按蹺,未病先防

  • 收藏文章
Text: 石鏡泉、吳國雄 Photo: 圖片來原:《古法艾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醫養生學發展積累千年,養生實踐經驗及養生理論凝練出一套有效養生實踐的基本原則,達到卻病延年、健康長壽的目的。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疾病發生之後再進行治療,即使痊癒,對健康都有所損傷,有的還要留下後遺症或殘障。中醫養生學強調「治未病」,作為預防疾病的發生,是保持健康、延年益壽至關重要的環節,更是中醫「思患而防」的重要哲學底蘊。

 

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自先秦朝代已有系統地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養生理論,從生活養生,衍生出飲食養生、神志養生、起居養生、三因養生等方式,發展到傳統運動養生等不同範疇。到漢代,更在脈絡針灸的基礎上,發展出普及通行的養生技巧,推拿按摩養生法,讓一般人在不用藥物、缺乏器具的情況下都可做到養生延年的功效,這套名為「導引按蹺」的功法,就如我們現在理解的推拿學一樣;更有甚者,這功法可以依人體經脈腧穴推拿按摩,作為氣血疏通、五臟調養、精神調適等方法,調理人體生理至最佳狀態。

 

導引按蹺

 

  早於秦漢,按摩養生法已被整理成一套保健養生動作,古稱「按蹺」;而通過運用雙手和肢體的技巧,配合按摩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從而達到防病保健、養生延年的目的,構成導引按蹺的基礎理論,現在普遍歸納為保健推拿按摩。 

 

  歷朝記載導引按蹺的有關古籍曾散失近千年,導引按蹺的完整範本出土也只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從古墓古物發掘出來,後經中國中醫研究院重新整理編制,成為現代中醫學的一門獨立學科「針灸推拿學」;今天中醫推拿已經不單止作為保健養生的一種方式,更被推展成為國民祛病強身的一門專科。傳承中醫益壽延年的基本理念,該學科已被列為國民從小學開始研習的養生健身課堂之一。

 

  我們試從推拿部位養生開始,逐步探討穴位按摩、經絡養生到五臟調養,達到個人能力可及的「治未病」養生境界。

 

推拿養生常用部位

 

  中醫養生學常用的基本養生部位共有十一處,分別為:揉太陽、點晴明、揉丹田、摩中脘、搓大包、揉肩井、擦頸勞、搓勞宮、按腎俞、點環跳及擦湧泉。

 

  這裏先從首四項瞭解其動作和手法:

 

  1、揉太陽用兩手中指端,按兩側太陽穴旋轉揉動,先順時針轉,後逆時針轉,各10-15次。具有清神醒腦的作用,可以防治頭痛頭暈、眼花視力下降。

 

(圖片來源:《古法艾灸》,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下一頁:繼續看推拿部位和手法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健康好人生」,助你實現健康好人生!► 立即訂閱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名廚食譜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