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2023
防疫創新不忘遵古訓
社會正全面復常,新冠疫情卻揮之不去,病例宗數在高位橫行。今時不少市民仍很有防疫意識,在公眾地方戴上口罩,但打不打針、打甚麼針,恐怕還是不少市民的懸念。政府在這方面,還有沒有支援 ? 例如簡便至公開或澄清一些關於疫苗的資訊和錯誤 ,好讓市民防疫,不至孤軍作戰,貴客自理。
今時疫情,雖或未至於要以「嚴峻」形容,但已亮起紅燈 : 每天有1萬宗以上病例,每天新增約500宗確診,近3,000人留院,內科及兒科病房都已或接近爆滿,日均新增約10宗死亡病例。早前有政府專家顧問說,污水檢測數據顯示,疫情已從今年5月初的高位回落,現於高位橫行,並難以估計持續多久。他又預期,由病毒造成的「疫情小波幅」會不斷出現,故市民毋須像「驚弓之鳥」,不用太緊張。雖然信他或可免焦慮,但可免疫嗎?
戴好口罩兼打針
要預防感染及新冠所導致的重症或死亡,日常戴好口罩和打針還是有效的,但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床副教授關日華指出,幼兒及長者的疫苗接種率仍偏低,較年幼的群組接種率只有30%,從未接種的幼兒受感染的機會仍高。
對英國早前調查,嬰兒患嚴重心肌炎「異常激增」(其實只涉及15 名嬰兒,並造成至少 1 人死亡)的情況是否與疫苗有關的新聞,作為家長,在兒女健康與疫苗副作用之間,權衡取捨,相信不難決定。至於長者,以色列衞生部的專家顧問Yoav Yehezkelli斷言,新冠病毒病「絕對是一種只會危及老年人的疾病。」老友記,打不打由你。
(iStock圖片)
還市民知情權
打不打針,顯而易見,餘下「打甚麼針 ? 」這問題就讓筆者聯想到,去年網上曾瘋傳,「輝瑞被飭令披露其新冠疫苗的 1,291 種副作用。」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公布了一份輝瑞提及疫苗有逾千種副作用(不良反應)的數據文件。」當時,海峽兩岸基於不同原因,或「瘋」傳,或「封」殺這個資訊,事實與真相反難辨清。
及至有本港的大學在其網頁上研判,並把「輝瑞疫苗數據文件中提到的1,291種疫苗副作用」的說法判定為「錯誤的」,才總算有個較權威性的解說。該大學認為,所謂「副作用清單」,其實就是Pfizer-BioNTech COVID-19疫苗的「不良事件清單」,其中包括許多與接種疫苗無關或沒有足夠證據表明其為健康問題的健康問題。疫苗引起的不良事件不等於副作用。(詳見https://factcheck.hkbu.edu.hk/home/fc_report_eng/pfizer-delisted/)筆者看來,甚麼叫「不良事件」,甚麼叫「副作用」,外行人既看不明白,也難分清,恐怕只是兩個名詞,說同一件事而已。
(iStock圖片)
不過,即使輝瑞疫苗副作用或不良反應事件當時被熱議,傳得沸沸揚揚,卻不怎麼見到,港府有關部門出來為市民釐清疑慮,或公開疫苗資訊。日後如再有類似的「毒針疑雲」,港府又想這樣佛系處理?
基因技術 後患無窮
疫苗副作用絕不容忽視,筆者說的不是打針後的已知反應,而是今時疫苗所採用的新技術,可能會對打針者造成傷害。有別於醫學界過去200多年來所採用的滅活疫苗技術,輝瑞(即香港的復必泰)所採用的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涉及基因的複製,乃至遺傳。
中國的醫者有句話叫「遵從古訓」,不是說不可創新,而是「醫」是大事,管病人生死,未被確證的醫療手法,不可亂用。中醫是經驗的醫學,是踏遍千百年的路,以千萬宗醫例而總結出來的治療法則。中國有此瑰寶,惜不少人不予重視。要醫好長新冠後遺症,還不是要靠中國醫藥同源的湯水?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