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019
【新症上升】易被誤為普通骨痛!多發性骨髓瘤屬血癌,長者或肥胖人士高危
多發性骨髓瘤是血癌的一種,該病每年新症持續上升,長者、男士、肥胖或經常接觸輻射者屬高危。有醫生指出,該病病徵包括骨痛,有長者會誤以為是骨質疏鬆,年輕患者則或誤當是坐姿不正致痛,建議有懷疑應及早求醫。
醫管局數字顯示,自2008年起,多發性骨髓瘤每年新症持續上升,前年新症個案更創10年新高,相比10年前急升35%至270宗,當中6成是65歲以上人士,3成半為45至64歲人士,病發的中位歲數約70歲。
成因未明 或免疫系統功能失調
區永仁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區永仁醫生表示,淋巴細胞是構成人體免疫系統的主要細胞,當中的B細胞負責後天免疫系統,為身體對抗感染和疾病。在應對感染時,B細胞會轉化成漿細胞,在骨髓內製造抗體對抗病菌,「倘漿細胞生長失控,有機會引致漿細胞瘤,如身體有超過一個漿細胞瘤,便界定為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屬於血癌,一般認為是細胞衰老過程及免疫系統功能失調所致。(iStock)
區醫生指出,該病至今病因未明,亦非遺傳病,一般認為是細胞衰老的過程及免疫系統功能失調。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雙標靶治療組合」,結合使用蛋白酶體抑制劑及免疫調節劑,另可再加入類固醇以治療。他解釋:「傳統的注射式蛋白酶體抑制劑有機會導致嚴重副作用,如周邊神經病變和血小板減少,而患者或有需要減藥,甚至停藥,但結果或會令癌症再次失控、病情惡化。」
新抑制劑治療 減副作用延存活
現時可改用新型口服蛋白酶體抑制劑,配合免疫調節劑和類固醇作治療組合。有研究顯示,患者使用新治療組合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較只用免疫調節劑和類固醇,可延長約半年,達20.6個月;副用作亦相對較少,毋須定期入院進行注射。但區亦稱,新型口服蛋白酶體抑制劑有機會增加流鼻血風險、容易有瘀傷、增感染風險、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瀉,以及全身或某些部位的皮膚有皮疹和痕癢等副作用。
現年59歲的何女士於2014年10月起腳跟疼痛,起初以為與經常穿高跟鞋有關,惟4個月後疼痛更蔓延至膝蓋。至翌年4月更出現肋骨痛,睡覺時痛得不能轉身,行動時痛得猶如「踩玻璃」。直至同年9月,她進行抽血作多項檢查,發現腎功能下降,始確診多發性骨髓瘤。何女士由2016年起開始服用雙標靶藥,痛症和腎功能均獲改善,現可如常工作,更能每天游泳,現時約每3個月覆診一次。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健康好人生」,助你實現健康好人生!► 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