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2020
【春天養生】春天需要「生發」!中醫:宜多吃大荳芽、春筍、菠菜,少吃味酸食物
常有言「一年之計在於春」,送寒迎暖,春天對護養身體亦很重要。有中醫表示,春天的特性是「生發」,順應萬物生機蓬勃,宜多選食如芽菜及豆苗等嫩芽綠葉,但應避食酸性食物;而要達至更佳的養生效果,此時亦要留意情緒,不宜發怒,亦勿「傷春悲秋」。
中醫曹瑋雯
註冊中醫師曹瑋雯表示,中醫養生是「不時不食」,在春天植物開始發芽、長葉和長花,因此在順應「生發」的特性,可選食一些嫩芽和綠葉,「芽菜、大荳芽、豆苗、春筍及菠菜等都屬具『生發』特性,但要留意芽菜和大豆都屬味甘性涼,有清熱散毒、利尿去濕功效,因此脾胃濕熱、易口乾口渴、大便秘結及小便顏色偏黃人士宜食,脾胃虛寒者就不宜多食。」
春天需要「生發」,一些屬「內收」的食物,此時就要少食為妙。她解釋,酸味在五行中入肝,有收斂的作用,在春天如多食味酸的食物,將不利陽氣的生發及肝氣疏洩,若肝氣疏洩欠佳會影響脾胃功能,因此應少食醋和檸檬等酸味食物;相反一些味甘的食物就對脾胃有裨益,此時可多食南瓜、淮山、大棗和薯仔;而薑、蔥、蒜頭、芫荽和豆豉等亦也可達辛溫發散之效,能助身體內陽氣散發。
宜保持心情愉快
除了留意食物,曹醫師稱中醫亦「春捂秋凍」之說,即春天要保暖、秋天則要有涼快之感;由於春天由冷轉暖,皮膚毛孔會疏散,對外邪的抵抗力會較弱,因此即使天氣轉暖,也不建議匆匆換上短袖衫,應選擇「洋蔥式」穿衣法,以防受涼。
她又稱,春天因五行屬木,臟腑是以肝對應;而於中醫肝是主疏洩、喜調達、惡抑鬱,故在春天尤要保持心胸廣闊、心情愉快,不要發怒,「最好是多做運動,如往郊外行山,讓心情跟大自然相對應。」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訂閱有賞】25度生活YouTube頻道 暖暖冬日賞你etnet 30週年珍藏版2024年曆卡 + keroppi加大版毛毯!► 立即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