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9/2020
【中大新技術】「內鏡機械臂」切大腸腫瘤,減流血及穿孔風險
大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初期可使用微創內鏡手術在腸道內切除腫瘤。中大醫學院與新加坡合作開發機械人內鏡平台系統,應用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利用系統控制內鏡中的機械臂,將附於腸內黏膜的腫瘤切除,早前完成全球首宗手術,病人形容無痛感,術後兩日內已出院,團隊冀新技術可更廣泛用於治療早期大腸癌患者。
趙偉仁(左)相信新技術可令更多需要進行ESD手術的早期大腸癌病人受惠。右為吳兆文。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組吳兆文教授表示,中大早於2004年已引入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其最大優點是可讓病人保留完整器官,但因操作技術要求高,倘由經驗較淺的內鏡技師進行,或增加手術期間腸道流血或穿孔風險。
中大研發 全球首宗病人術後無痛感
中大於2010年起與新加坡合作,開發機械人內鏡平台EndoMaster EASE系統,應用在ESD手術。他說,醫生只需透過系統控制內鏡中的微型「抓手」及「切割刀」,便能將附於黏膜病變組織,連同周邊邊緣及黏膜下的病變組織一併切除,以減低復發機會。
吳教授稱,團隊早前運用該系統進行臨床研究計劃,順利完成全球首個腸道腫瘤切除個案。首名病人為65歲的陳女士,她是參加大腸癌普查計劃發現直腸有初期腫瘤,由於她不想切除直腸,並獲威院通知可嘗試新手術,最終利用該新技術將腫瘤切除。她稱術後無痛感,當晚已可食稀粥,很快已出院。
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稱,至今已成功以新技術為6名病人進行大腸ESD手術,均無穿孔個案,病人術後兩天可出院。團隊相信該新技術有助提升先進內鏡切除術成效,讓更多需要進行ESD手術的早期大腸癌病人受惠。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25度生活」,舒適溫度 ‧ 綠色態度 ‧ 樂活自在!► 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