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0/2022
中大研發磁控微型機械人!置入中耳導管可清除菌膜,減少阻塞及中耳炎反覆感染
中耳炎是常見的小兒疾病,會引起中耳積水,部分患上中耳積水的人需做中耳導管置入手術,以抽出積液,惟隨著導管放置耳膜的時間增長,耳朵產生的分泌物會形成菌膜,阻塞導管,甚至造成反覆感染。中大透過跨學科研究團隊合作,研發出「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可簡化治療程序,只要將螺旋形微型機械人置入中耳導管,便可清除中耳導管的菌膜。
本港6歲以下兒童中,約7%曾因中耳炎出現中耳積水,若情況持續,便需以手術治療。醫生一般會在患者耳膜中置入導管,以抽出中耳積水,惟當積液隨時間黏附在中耳導管上,形成細菌菌膜並造成阻塞,便會導致反覆感染。
簡化程序 清除中耳導管菌膜
中大團隊將進行更多安全及穩定性驗證,以確定臨床應用可能性。左為陳英權,右為張慧子。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慧子醫生指,耳管感染是中耳炎患者置入中耳導管後常見後遺症,目前為了抑制菌膜生長,患者需長期使用含抗生素的滴耳藥水,若菌膜仍堵塞導管,便需接受麻醉手術移除或更換導管。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與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的專家共同研究,開發出「磁控螺旋微機械人」系統,配合內窺鏡就可為病人清除中耳導管的菌膜。醫生首先會用內窺鏡配合導管將螺旋形微型機械人置入中耳導管,再操控機械臂輔助,以磁力驅動微型機械人在管道內快速旋轉,刮除耳道導管內的菌膜和殺死當中的細菌,過程需時僅10至20分鐘。
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陳英權醫生稱,團隊早前在人體標本上進行試驗,成功刮除耳道導管上的菌膜,效果理想。「這套新技術可簡化現有治療程序,減輕病人需重復更換導管的生理和心理負擔。」他指,團隊將進行更多安全及穩定性驗證,以確立臨床應用的可能性。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健康好人生」,助你實現健康好人生!► 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