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2023
尿失禁分4種!邊幾類人士最易出現?簡單骨盆底肌肉訓練運動可改善
長者透過接受合適治療和訓練後,可避免尿失禁問題惡化。(資料圖片)
不少長者或患有長期病的人士,也會出現「尿失禁」,即尿液不由自主流出,或造成尷尬場面。常見的尿失禁有4種,且常見於女性、長者、肥胖人士、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及需長期住院人士身上。
但透過骨盆底肌肉訓練運動,可令骨盆底肌肉加強收縮和控制力,同時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例如培養小便習慣,以訓練控制膀胱的能力、避免過重等,均有助預防及改善尿失禁情況。
尿失禁一般是指無法用意志控制排尿,令尿液不由自主從尿道流出,有時在咳嗽、大笑、打噴嚏、跑步、提重物時,尿液便會滲出。消委會早前邀請香港理遺學會護士鍾欣欣分享有關資訊,她指不同類型的尿失禁成因各有不同,而年齡增長會影響泌尿系統,例如膀胱容量減少、膀胱收縮能力減弱、憋小便能力下降等,多次生產或更年期後婦女亦是尿失禁常見因素。
宜減喝利尿飲品 保持正常體重
常見的尿失禁有4種,例如「急切性尿失禁」,患者有尿意時便要馬上解決,否則會滲出小便,亦經常伴隨尿頻及夜尿的情況;「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則會在腹腔壓力增加時,如咳嗽、大笑、跑步或提重物時滲出尿液;「滿溢性尿失禁」則可在沒有尿意情況下不由自主地滲出小便;「功能性尿失禁」一般指有正常的小便意識和排尿功能,但因行動不便或認知障礙致未能及時如廁。
其實小便失禁情況大部分可改善,如出現尿失禁或排尿困難應及早求醫,接受合適治療和訓練,可免問題惡化。例如透過骨盆底肌肉訓練運動,可加強骨盆底肌肉收縮和控制力;而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減少飲用含有酒精或咖啡因等利尿飲品、培養小便習慣,以及訓練控制膀胱的能力、保持正常體重,避免過重等,均有助改善失禁的情況。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限時獎賞】申請《串流版IQ》贏取高達$300獎賞► 立即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