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013
簡單食療能袪濕!
譚莉英
註冊中醫師
比女人更情緒化的五月天,時而翳熱,時而冷風南下又落雨,幸而一向身體壯健,否則隨時觸礁。
電話響起,傳來陌生又磁性的聲音,以為又是那些惱人的推銷電話,聽真,原來是Rowena。奇怪,何解聲音變得那麼嚇人。
Rowena解釋道:「早陣子,天氣潮濕夾翳悶,就好像暑天一樣,人覺疲累又重墜,於是跑到街上灌了兩碗涼茶,以為袪袪濕,怎料變成聲沙喉癢,比未服涼茶前更差呢!」
我笑:「活該,經常強調涼茶不是度身訂造,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服用的。」
Rowena續問:「那又濕又翳悶怎辦?人又累!其實何解會出現濕困累墜?」
我答:「做成濕困翳悶不適:一是外因,一是內因。
外因即為外感濕邪,或因居處多濕及經常接觸水濕等。每到春季因上火而出現不適的患者就特別多,這同春季萬物復甦,陽氣上升,繼而擾動肝、膽、脾、胃內蓄積的內熱有一定關係。溫度升高,這時的氣候特點除了熱之外還有「濕」。
內因所導致之濕氣稱為內濕,形成內濕則多由脾虛造成,原因包括飲食不節,情志不穩,思慮過度、過勞、大病或久病等。『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進食生冷,煎炸,油膩食物有礙脾的運化功能,使飲食入胃不能化生氣血,反聚濕生痰。另外,情志不穩影響肝經的氣血運行,中醫認為肝主情志,肝屬木,脾屬土,若情志不穩,氣機郁滯,會形成木克土的現象,所以會出現脾虛生濕;且思慮過度、過勞亦會損傷脾氣,所以有時疲累過極會影響胃口。然而大病或久病則影響全身的氣血平衡,當然脾胃亦受波及,所以也會使身體聚斂濕氣,繼而出現累墜感。
高危人士:
一年四季中,春天為萬物生長發芽的階段,需要大量水分滋養灌溉,故亦是濕氣最重之時,其次是夏天,尤其長夏(暑假期間)在五行中屬土,脾亦屬土,故暑多夾濕。
中醫認為『肥人多濕,瘦人多火』,故體質肥胖者容易聚歛濕氣。從內因而言,思慮過度、過勞、喜愛進食生冷、油膩、煎炸食物和情志不穩、大病或久病者因氣血較虛弱,若加之進食不宜,便會容易生濕;從外因而言,居處多濕者或經常接觸水濕者會從皮膚處將濕氣吸入,所以亦容易生濕。值得一提的是,長頭髮的女士洗頭後切勿把濕頭髮留於肩背位置,應盡快弄乾,以免濕邪乘機由背部皮膚入侵肺,阻塞肺經氣血的運行,除了引起頸肩酸痛外,還會將濕氣輸佈全身。
身體濕氣重特徵:
『濕』為陰寒之邪,最易侵襲脾臟,損傷脾之陽氣,令人感到全身重墜,倦怠無力,難以集中精神,而且會引至眼面浮腫、面色萎黃、脘腹滿悶不適、腹脹,甚至大便稀溏,或會出現皮膚過敏、痕癢、濕疹、不停流鼻水、眼睛則有眼紅、痕癢及分泌物增多等情況。」
Rowena答:「啊!原來如此!涼茶又不可隨便服用,那我可怎樣辦?」
經了解後,Rowena近期因濕困胃口大減,所以經常進食日本料理,希望清清淡淡好入口。當中不乏魚生與天婦羅,怎料,愈食愈濕。
Rowena百思不得其解:「何以油份不多,仍會累墜積濕?」
我答:「寒涼容易『留濕』,就好像結冰一樣,有寒氣就會讓身體的水凝結成濕氣,所以體質較濕的人不宜進食寒涼食品。油膩煎炸和黏滯的食物也容易滯脾留濕。黏滯其實廣義來說,是指難消化的食物,例如糯米。飲食習慣差、三餐不規律、過食生冷、工作時間太長和過勞等,都易損傷脾胃,亦是令濕重問題加重的原因。」
Rowena續問:「那怎麼解決?」
我答:「嘗試以下食療湯和花茶吧!
食療湯:百合薏米瘦肉湯(1人份量)
材料:
百合1兩,生、熟薏米各1兩,淮山1兩,蓮子6錢,玉竹6錢,茨實6錢,瘦肉半斤,鹽適量
做法:
1. 把瘦肉洗淨、汆水;
2. 其餘材料洗淨;
3. 全部材料同放入煲,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轉慢火煲3小時;
4. 最後下適量海鹽調味即可。
功效:
此湯清甜滋補,有袪濕開胃,除痰健肺等溫和化濕功效,特別適宜身體瘦弱,虛不受補者飲用。
花茶:藿香菊花茶(1人份量)
材料:
藿香1錢、菊花8朵、碎乾荷葉半茶匙、冰糖適量
做法:
將所有材料混和,以開水沖焗8分鐘即可熱服。
功效:
清甜潤喉,芳香醒腦。有解暑祛濕、開胃止嘔之效,適用於濕困暑熱、發寒熱、頭昏腦痛、嘔吐泄瀉等不適。非常適合久坐空調房內辦公一族的袪濕飲料。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25度生活」,舒適溫度 ‧ 綠色態度 ‧ 樂活自在!► 立即訂閱
- 上一篇:炎夏狙擊空調病
- 下一篇:3個月減58磅 甩掉「豪華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