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7/2020
【大暑三伏天】天氣炎熱潮濕卻感咽乾、唇乾?無花果煲湯健脾滋養兼潤腸
陳沛思
註冊中醫師
現在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和大暑,天氣炎熱起來,特別是進入大暑之後,高溫潮濕的氣候讓人感覺不舒服,中國民間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說法。
「新冠肺炎疫情又再令人擔心。」Judy擔憂地說。
「大家出入也戴口罩,勤洗手,做得很多很好。」我說。
「那怎麼辦?」Judy問。
「中醫治病有防病和扶正兩方面。防病是做足個人衛生,避免和減少接觸病毒和細菌,這個大家都在做了,出入都佩戴口罩。可是在扶正方面,容易忽略。扶正有提升正氣的意思。《黃帝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即致病因素,侵犯的部位,首先是有人體正氣之虛作為它的前提。《黃帝內經》又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要人體正氣充足,邪氣就不容易侵襲,不容易生病。這裏正氣,可以理解為自身免疫力。要真正加強整體自身的正氣,應從飲食、作息、順應四時、情志調養等着手。
現在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小暑和大暑,天氣炎熱起來,特別是進入大暑之後,高溫潮濕的氣候讓人感覺不舒服,中國民間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說法。盛夏之時,天氣酷熱潮濕,容易中暑,這個大家都懂,會小心避免。可是求診病人以腹痛腹瀉較多,受暑氣較小。」我說。
「為甚麼?」Judy不解道。
「天氣開始炎熱,很多時都在冷氣房,喝冷飲。結果脾胃受寒,反出現神疲,腸胃症狀。中醫素有『冬病夏治』的說法,進行三伏天灸。這時受寒,陽氣受損,冬天更易生病。多曬太陽和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以前在公共屋邨,人們也會趁著盛夏,把家裡的東西拿到陽光下曬曬,不僅防潮防黴,還對健康大有裨益。」我說。
「飲食方面有何建議?」Judy問。
「不時不吃,吃時令食物也是中醫養生特色之一。近日不少病人反映天氣炎熱潮濕,可是感到咽乾、唇乾。現在可以煲無花果湯。無花果性平、味甘,入肺、胃、大腸經,具有健脾、滋養、潤腸的功效。現在也要健脾祛濕,可選薯仔、粟米和紅蘿蔔。薯仔性平、味甘;入胃、大腸經;有和胃健中、解毒消腫的功效。粟米性涼,味甘鹹;入腎、脾、胃經;有健脾和胃,補虛損,除煩止渴,通利小便的功用。紅蘿蔔性平、味甘,入脾、肝、肺經,能下氣寬中,健脾消食,化痰。加入生薑加強溫中的功效。喜歡吃肉的,加點瘦肉,性平、味甘鹹;入脾、胃、腎經;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之功效。」我說。
「我也要把握三伏天,好好保護陽氣。」Judy喜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25度生活」,舒適溫度 ‧ 綠色態度 ‧ 樂活自在!► 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