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2021
秋季養生 | 白露來了!中醫:秋燥來襲要養肺護喉!教你焗茶 + 潤肺湯水滋陰潤燥!
時至白露,除緩夏風一朝送秋來。此時,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地面輻射散熱快,造成初秋早熱晚涼。「白露」代表暑熱結束,天氣轉涼,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然而,註冊中醫師張立彤稱「秋季燥邪當造,秋燥傷人,最易發為感冒;初起即見發熱,咳嗽少痰、咽乾、鼻燥等津傷氣燥證候是其特點。」
燥邪有溫邪、涼燥之分
張醫師表示,人體若感受秋燥時氣,正不勝邪,最先犯肺衛,故見發熱、咳嗽、頭痛、鼻塞、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等症狀。由於秋季氣候偏涼、偏熱之不同,發病亦有涼燥與溫燥之異。溫燥往往帶有夏季餘熱,表現出燥熱、頭痛、乾咳少痰、咽乾口燥、小便量少、大便乾結等症狀。涼燥往往帶有近冬寒氣,可見惡寒、微有發熱、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痰白而稀、無汗等症狀。還須看人體津液分佈的程度而定,涼燥發病似感冒風寒咳嗽,與溫燥盡不相同。
秋季養生:重在滋陰潤燥
張醫師說「燥勝則乾」,秋天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臟是一個嬌嫩、容易受外邪侵害的臟器,燥邪影響肺臟,耗損人體津液,而出現咽喉乾痛此症狀,喉為肺之系,多喝水也不見得改善。「治其根,養其本」才是解決之道。內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說明秋風蕭瑟,萬物蕭條,所以秋季養肺護喉必以補充體內的津液,滋陰潤燥為原則。
秋天宜多吃滋陰潤燥食物,南北杏、沙參、玉竹等是不錯的煲湯選擇。
下一頁:預防秋燥食材與食療推介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財經‧生活app,一app在手,天下暢遊!► 立即下載
1
2
- 上一篇:中藥字典:茯苓vs土茯苓!一字之差功效大不同!一款健脾去濕,一款清熱解毒!點食法最好?(附食療食譜)
- 下一篇:中藥字典 | 唔關《午夜凶鈴》事!中藥「女貞子」補肝腎陰虛,白髮變黑又得、明目最得?食用要注意一件事(附食療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