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2018
【鬱躁症警號】壓力爆煲!大學生「high爆」租總統套房、買名車
原來情緒莫名大上大落,或已是患病警號。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躁鬱症多數由遺傳因素導致,患者腦內分泌失調致情緒失控;若嗜酒、濫藥或壓力過大,或會加快誘發病症。如患有其他情緒病而需服抗抑鬱藥,如血清素等,亦可能導致短期的躁鬱症狀。
躁鬱症,舊稱狂躁症,與抑鬱症名稱類近,但兩種病截然不同。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躁鬱症的「躁」字,意思較負面,學界現時倡正名為「雙相情緒障礙」。「所謂躁鬱,即患者情緒易出現極端,無故感到很低落,或突然亢奮,與暴力行為無關。」他指,躁鬱症患者情緒可由高至低,亦可由低至高,故發病初期或容易與抑鬱症混淆。
張漢奇醫生
有家族病史高危 長期受壓誘發
他續指,躁鬱症患者約佔人口的1%至5%;「港大曾有本地研究指,本港有5%人患躁鬱症。」因該症屬遺傳性,若有家族病史,較為高危;但發病與否,視乎患者有否因濫藥、酗酒,或長期受壓而觸發病症。「初發年齡以20多歲青年為主,這個年紀或面對學業、就業壓力,增添發病風險。」張提醒,患者情緒變化頻率因人而異,有人在長時間低落後,才會漸轉高亢;亦有人深感鬱悶同時,思維能力飛速躍升,而感亢奮。
治療方面仍以藥物為主。張醫生指,病人恒常要服用情緒穩定劑;發作時要加上抗精神病藥。「現時藥物已做到不會上癮,但仍需約半年時間調校藥量,才有較穩定效果。」
主要靠服藥控制 行為治療輔助
行為治療則可作輔助,讓患者了解自身在甚麼情況下容易發病,有及早求醫自覺。「患者最常見的問題是,在情緒高漲時做出難以修補行為,如濫交後懷孕、頂撞老闆或突然輟學等,待情緒平復後,深感後悔,而有更大壓力。」他提醒,患者要有自覺,需長期服藥控制病情,且藥物未必可以完全隔絕發病的風險,「要學會與疾病共存。」
家人及朋友的陪伴,尤其重要。張醫生建議,親友應以「守候」態度陪伴,勿常說「我明白」,亦忌追問患者有無發作。「旁人說明白,患者會反感,覺得對方說風涼話。」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25度生活」,舒適溫度 ‧ 綠色態度 ‧ 樂活自在!► 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