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3/11/2015

氣候異變 年輕人都易中風!

  • 收藏文章

  近期天氣變幻莫測,時而天陰,時而下雨,比女性更情緒化。我常笑說,今年老天爺將秋天藏起來卻多給予一個春,故整個秋天都被霧化,變得潮濕且溫暖。

 

  別以為整天躲在辦公室就那管天昏或地暗,祖先講求「天、地、人」合一,不合理的氣候異變,正靜靜地蠶食我們的健康。秋,從陰陽八卦轉變當中理應陽氣開始潛藏,藏於臟腑以作保溫好過冬;而春天,萬物生長,陽氣外發,故陽不藏而失守,因而令人體出現陽虛怕寒。所以經常有人問,何解秋天20℃仍可穿短打而春天20℃那大厚衣不離身,就是這個原因。當氣候異變,最容易出現心腦血管疾病,若同時夾雜陽氣外越,便容易誘發中風。

 

  過去的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中風是本港第四號殺手,一直被視為老人病,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最年輕患者僅廿多歲。

 

  Patty,在大學圖書館工作,平時經常對家人、朋友叮嚀要重視健康,講得頭頭是道。一向口齒清晰、擅於表達的Patty,突然發現自己說話打了結,愈想說就愈結巴,一堆想法塞在嘴巴內,表達變得很吃力。自覺工作壓力太大,導致言語表達困難。就算經過週末假期休息,仍感覺身體很笨重、拖不動,全身疲累。近期更出現左手伸展欠佳,必須靠右手先去抓東西,又或右手帶動左手運動,才有能力將左手伸展出去,遂來求診。

 

  萬萬沒想到,才40出頭,她竟然中風了。 

 

  中風病,發病部位在腦,「腦病以臟腑經絡應之」意思即腦部的疾病會在臟腑、經絡相應地表現出症狀。

 

成因:

 

肝腎虧損: 抽煙、過度喝酒、過勞、睡眠不足、情緒不穩、年老體衰會令肝腎功能虧耗,身體中的精血逐漸被消耗。在五行相互化生的循環關係中,腎功能虛弱會出現水(腎)失去平衡而令到木(肝)不能滋生,引致肝陽相對地過盛,從而形成內源性風邪,繼而引發中風。或由於肝陰不足,外泄的陽令風邪在體內向上衝,造成孔竅(內臟與外界交通的窗口)阻塞及絡脈擾亂,亦致中風。

 

心火過盛: 失眠、心煩、情緒反應過強或過久,造成心火過盛;或腎水(腎陰部份)虛衰,造成體內陰血虛弱而陽過盛,過盛的陽令精神抑鬱及神志模糊,亦引發氣血在體內向上加速運行,最後導致中風。

 

痰濕壅滯: 暴飲暴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大病或久病,使脾臟運作功能失調,產生及積聚痰濕,痰的積結會轉化為熱,熱過盛則產生風邪,風痰等病邪積聚於體內,阻塞本來通暢的孔竅(內臟與外界交通的窗口),引致中風。另外,由於肝陽素來旺盛,容易引至風邪在肝內熾烈;若睡眠不足則容易引至痰的產生,及後風、痰病邪在體內經絡橫衝直撞,氣機運行受阻,造成突然昏迷。

 

氣虛邪中: 年老體弱,或體內正氣虛衰,或用腦過度,使氣血虧損,氣血運行受阻,肌肉筋腱失去營養,造成身體抵抗力低下,天氣不穩令外源性病邪乘虛侵入,閉塞孔竅及阻擾經絡,最後形成中風。

 

中風特徵

 

  中風多發於體胖、頸短、面紅、情緒易於波動、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凡年越40歲以上,經常頭痛、眩暈、失眠、肢體麻木、肌肉跳動,以及一時性語言不利者,多屬中風先兆,或有下列三種或以上情況,必須及早治療。

 

1.頭昏腦脹: 突然感到頭昏目眩,視物旋轉,頭腦發脹,頭重腳輕,腳底如踏棉絮,搖晃不穩。

 

2.肢體麻木: 突然感到一側肢體麻木,軟弱無力,或手指麻木,尤其常見大拇指及次指麻木或一側肢體有蟻行感。

 

3.頭痛頭悶: 突然出現異於一般的頭痛頭悶,或頭沉難舉。

 

4.說話不利: 腦供血不足時,使人體運動功能的神經失靈,突然出現說話不靈或吐辭不清,甚至不會說話,但持續時間短,最長不超過24小時,還有口角歪斜或舌體胖大或歪斜伸表現。

 

5.耳鳴耳聾: 突然耳如蟬鳴,耳內阻塞迫脹,聽力障礙。

 

6.神疲嗜睡: 突然出現全身異常疲憊,沒有過勞或睡眠不足誘因而出現嗜睡不醒,或出現連續的打哈欠,這可能是腦動脈硬化、缺血,引起腦組織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現。

 

7.眼睛突然發黑: 單眼突然發黑,看不見東西,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後恢復正常,醫學上稱單眼一次性黑朦,因為腦缺血引起視網膜缺血所致。另外,眩暈欲吐、視野縮小或複視也屬中風的訊號。

 

8.原因不明的跌跤: 由於腦血管硬化,引起腦缺血,運動神經失靈,可產生共濟失調與平衡障礙,而容易發生跌跤。

 

  中風可「大」可「小」,除了指病症嚴重外,原來中風會分類為「大中風」及「小中風」。香港每年約有二千名病人患上「小中風」,「小中風」的後果雖然比較輕微,但卻是「大中風」的先兆,即使症狀消失,如果不加留意,分分鐘可以造成嚴重後果。

 

  小中風的徵狀基本上與中風相似,只是歷時較短,一般只會維持數分鐘至15分鐘。因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突然暫時受到阻礙,患者會突然感到一邊手腳乏力或半邊臉麻痺,眼睛看不清東西,言語困難,但這些症狀會在24小時內消失,但可反復發作。

 

  患者通常在症狀過後行動自如,因而錯過求診。雖然出現小中風可完全康復及沒有後遺症,但患者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已經出現問題,是引發「大中風」前的跡象及警號。有統計顯示,香港約20%中風患者曾經歷「小中風」,所以絕不能輕視。

 

處理方法:

 

針灸:

  針刺百會、曲鬢和肩井等穴,佐以艾灸,隔日1次,可改善中風病人腦部患處的血液循環,疏散瘀血,建立新的側枝循環,促進癱瘓組織康復。世界衛生組織已證實針灸能有效醫治神經病變,不少病人經過針灸治療後,均有很大程度的好轉,甚至完全康復。

 

防中風保健穴位:內關、合谷穴及足三里

 

 

   內關: 位於手腕橫紋上2寸,可平衡血壓、穩定心臟、鎮靜神經,此處為降低中風發生機率最主要的按摩穴位。孕婦不宜按此穴。

 

 

  合谷: 位於大拇指和食指間的相連處,也就是手背虎口部位,按摩此穴位有強化腦部的功效。

 

 

  足三里: 膝蓋外側有一凹陷處為外膝眼,此穴位位於左右兩外膝眼下方3寸,約4指併攏的寬度,如果常感到氣虛,按摩此穴位可補氣,且有舒緩心律不齊的功效。

 

  以上穴位每日按3次,每次30壓,按壓至酸脹麻感為佳。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輕養生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