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2017
微型起搏器救心 減感染風險
不少人都關注心跳過快,但原來心跳過慢,亦是一大健康風險,或引致暈眩或昏迷等問題,亦可能是冠心病徵狀。現時本港平均每100萬人中,約有150至200人因心跳過慢而需植入心臟起搏器。但傳統起搏器植入時有機會出現氣胸,且易引致併發症,最新的無導線微型起搏器,體積僅藥丸般大小、毋須靠電線連接,患者植入約2日後已能正常活動,風險大大降低。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奚小嫻醫生指,正常人的平均心跳是每分鐘70下,而心跳過慢者則指心律緩慢或不規則,每分鐘心跳60次以下,甚至部分患者會出現3至6秒的心跳停頓。
心跳過慢 恐致暈眩昏迷
患者用傳統起搏器(右)時易感到其存在而增心理障礙;相反新一代無導綫微型起搏器(左)體積僅藥丸般大小。
她解釋,人會因自然老化、遺傳性心臟缺陷、疾病或心臟藥物治療、內分泌失調、心臟病發後遺留的疤痕組織等,引起心跳過慢,有機會致暈眩、疲倦、呼吸急促,嚴重者更會昏迷及腳腫,需找醫生檢查;心跳過慢更可能是心臟疾病如冠心病的徵狀。
心臟科專科醫生劉柱柏指,心跳過慢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是植入心臟起搏器,全天候監察心跳,防止心跳過慢及停頓。但傳統起搏器需於胸口上方的皮下切割一個約5厘米切口,放置一條絕緣電線通過靜脈進入心臟時,或會引發氣胸;而切口有機會出現感染,加上電線老化或斷裂,都會引發併發症如細菌感染、血管阻塞、口袋發炎等,需植入新電線。
劉柱柏醫生
毋須電線 微創術可植入
約2015年引入香港的新一代無導線微型起搏器,體積比傳統小93%,不但毋須電線連接,以末端電極發出的電脈衝作起搏,且植入過程簡單,如「通波仔」般的微創手術,大幅減低感染風險,可用約8至10年,現已有約160名病人使用。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