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06/09/2017

【學日本】防學童自殺要休閒

  • 收藏文章
  • 吳思源

  怎樣的生命教育才最能啟迪莘莘學子對生命的熱愛和想像?當今的教育官僚和大多數專家、學者都不假思索的說是靠三大積極主動的方法,搞課程、辦講座及做培訓。

 

  大約在二十多年前,日本也曾興起一股青少年自殺潮,當時的東京市政府要求全市學校停課一天,不是讓學生呆在家裏無所事事,或多加一天額外假期以供學生出外遊玩,而是要求學童返回學校,但不用上課,全部時間用在輔導、溝通、商量、哀悼和互勉之上。這些活動部分由老師和社工主持,亦有部分由學生自行組織、安排及引領。沒有嚴謹的時間表,也甚少有教材和問卷,只是全部以生死為主題,師生可自由發揮,靈活執行,目的是叫學生正視生之莊嚴和死之荒誕。

 

 

  可惜的事,香港的主流學校大多缺乏這種想像,筆者只欣聞屯門區有一所官立中學,去年竟獨排眾議的辦了一個「休整日」(這名詞大概也來自日本),讓全校師生在一個放鬆的環境「休息」和「整理」。

 

  據說「休整日」效果非常良好,有些學生透過演戲和角色扮演,對人生有深刻的體會;有些學生與智障小朋友玩遊戲,重拾童真,體驗共融;有些學生在歌曲和音樂中靜思人生,最後將情緒寫在紙飛機上,用力擲出去,釋放壓力。

 

  休整日在外國並不新鮮,香港一部分有宗教背景的學校也多設有「退修日」,讓學生靜下來體味人生。只是在「效績主義」和「達標」的框框下,這類活動漸次減少或者變質,再次變回過分嚴肅及沈重的學習。

 

  生命是個奧迹,打開小孩子的手掌看看,其紋理又是何等複雜。生命教育不同數學教育、自然科學教育,有指定的範疇和標準答案,生命教育需要的是愛、是感恩、是欣賞、是珍惜、是寬恕,這些都不是教材所能及,而是需要孕育的土壤,正正就是我們最缺乏的「休閒」。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25度生活」,舒適溫度 ‧ 綠色態度 ‧ 樂活自在!► 立即訂閱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Call Me Doctor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